蘇致亨,1990年生。作家、影評人、策展人、臺灣早期臺語電影研究者。

生平 编辑

出生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輔修戲劇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獲文化研究學會、臺灣教授協會、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傑出碩士論文等獎項。研究論文刊於《 Fa 電影欣賞》學術單元和《華語電影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等學術期刊。[1]

曾任瘋戲樂工作室原創音樂劇《臺灣有個好萊塢》歷史顧問,「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策展人[2],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員,文化部首長幕僚,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編劇統籌。現專事臺灣戰後文化史研究、教學與寫作。為「酷憶似鏡」、BIOS monthly等線上論壇專文作者。

以碩士論文為基礎改寫之電影研究專著《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春山出版,2020年),獲2020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3]、2020年Openbook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4]並入圍2021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ICAS Book Prize)與金鼎獎優良推薦出版品。現正將「弄髒電影史」專欄文章改寫成書。

作品 编辑

〈重訪台語片的興衰起落:黑白底片進口與彩色技術轉型〉,收入《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聯經出版,2017年。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春山出版,2020年。

〈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九八七——天才何以成群地來?臺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收入《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春山,2020年。

〈人生的渡橋——從文學走向臺語電影的周金波〉,收入《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文學冒險卷】》,聯經出版,2023年。

評價 编辑

五〇年代中期開始,臺語片曾經有過一段黃金時代,高峰期甚至平均一週有三部臺語片上映,到了七〇年代卻迅速沒落,無以為繼。蘇致亨藉由探索物質面(底片)與技術面(彩色電影技術發展脈絡)[5]兩個線索重新檢視臺灣早期電影(尤其是臺語片)的興衰歷程,追索臺語片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理由。全書呈現臺語片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並以此為基點重新梳理臺灣戰後本土文化的歷史面貌。作者獲國藝會基金補助,訪談許多當時的一線電影工作者,詳實記錄親炙歷史現場者的回憶與當下的反省。

本書是精采的翻案之作。成功描述藝術想像的成品(電影)被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因素所形塑、引導、重構、解構的受迫過程,這也是本書「毋甘願」一詞的由來。

外部連結 编辑

【TORTURE toDAY!】導演專訪-蘇致亨 | 臺大戲劇系第十一屆畢業製作——酷刑備忘錄

喜劇的焦慮:專訪《酷刑備忘錄》導演蘇致亨

《大俠梅花鹿》蘇致亨映後座談

2010第五屆青年營學員心得

「弄髒和歪讀」才是正軌:從台灣電影史研究看同志情慾系譜與運動 Ft.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台語影業失蹤懸案的推理紀事:讀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

【陳栢青書評】你當我塑膠——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從檔案的藍海裡打撈電影史——專訪《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

現場》放開那個新電影!蘇致亨VS.王君琦,談新電影以外的台語電影史

專題演講:蘇致亨——Google不到的檔案研究眉角:戰後白色恐怖與文化管制檔案應用入門

講出那些難以言喻的:評〈在繁殖中被控制,從知識中得自由?《進擊的巨人》〉

《毋甘願的電影史》蘇致亨(專訪)(中央廣播「生活五四三」節目)

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蘇致亨談被壓抑的電影史(國立政治大學)

「壞ㄉ不ㄉ了」——青年作家蘇致亨

【鑿歷史的光 2021/07/17 線上場】曾經的臺灣好萊塢:毋甘願ê臺語片(上)/蘇致亨

[記錄Record] 蘇致亨「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超越時代的臺語片先鋒」《毋甘願的電影史》(Mandarin)on Maestros of Taiyupian Era, Taiwan Cinema


[1] https://humanrightstory.nhrm.gov.tw/home/zh-tw/nhrmpublications/667352(2021年言論自由日特展:「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

[2] 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4&pid=1818(蘇致亨【2020金典獎】)

[3]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234(評審推薦語+得獎感言)

[4] https://wp.mingdao.edu.tw/?p=8263(【文化脈動】毋甘願做「故鄉的異鄉人」——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參考資料 编辑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