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存檔3

最新留言:7年前由It's gonna be awesome在话题删除争议内发布

Concerning addition of template of clean up

@Artoria2e5 您好喔!能請您詳述添加 clean up 模板的具體事由並舉例嗎? 這樣會比較好懂您添加模板的理念喔!謝謝您。 =)   請問您添加的{lang|en} 註解的意思為何呢?我是新手,不太懂簡單的術語。Thank you for your understanding and consideration! =)
我個人對此條目的short-term goal是:繼續豐富各section的內容然後再調整結構(個人認為有些sections 或許存在合併的可能性)+ 在「間接醫療協助」與「治療爭議」中增加其他國家的概況。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6年12月30日 (五) 18:00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很抱歉现在才回应。现有的条目中,加括号的英文等内容出现得过多;章节标题中的原文注解真的是过了。现代医学确实很多都是舶来品,但这些非常普通、常用的用词真的不需要加注啊。现在建议这么做(对不起,我懒):
  1. 标题中的括号英文去掉。
  2. 用词不同的地方仅注解一次,且改为{{efn}}脚注。
  3. 其他注解尝试重新安排语序,改不过来或着发现过于冗长的话{{efn}}。
以上为当时加cleanup模板的原因。现在想了想或许更应该用Copyedit,总之我这就去恢复。——Artoria2e5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7年1月27日 (五) 15:09 (UTC)
又:ICD-10、DSM-V这种地方括号加注下文要用到的缩写就可以了,英文全称读者可以自己看链接到的条目。——Artoria2e5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7年1月27日 (五) 15:11 (UTC)
Post-post-script: {{lang-en}} gives something like "英語:this is English". ——Artoria2e5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7年1月27日 (五) 15:13 (UTC)
3:不要因为换行的原因去不遵守全半角方面的标准规矩。程式问题就是程式问题(Infobox 标题的话,真的要括号吗?),按照呈现与内容分离原则你不该自己玩小聪明改。——Artoria2e5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7年1月27日 (五) 15:21 (UTC)
@Artoria2e5感謝你的回應。我會找時間閱讀您所提供的資訊的!Happy new year of rooster!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7日 (五) 17:51 (UTC)
目前條目內容已經與您的要求相當。
另外能否請教您關於「增添英文註解以促進不同維基百科語系之間的觀摩」之意見呢?

請參閱Talk: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移除英語注釋

謝謝!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9日 (日) 06:20 (UTC)

@Artoria2e5 您好喔!新春開工大吉!=) 目前條目內容應與您的要求相當囉。=)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6日 (一) 02:21 (UTC)

@Jksen可以請您就您所增添的模板提供更多細節嗎?=)

例如:您認為應該分拆出來的條目、細節等。謝謝你!^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0日 (五) 02:38 (UTC)

先等待Jksen回覆吧。--Wolfch (留言) 圓周率協作中 2017年1月20日 (五) 04:53 (UTC)
No problem! :D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0日 (五) 15:59 (UTC)

Hi, @Jksen Would you please get back to me so long as you see the notification! Thanks!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1日 (六) 05:02 (UTC)

首先,歡迎找我討論我維基百科編輯的緣由及適當與否,不過標籤我提醒一次已足矣,只標籤我一次我不會看不到,反之如果我無意回應或在這段時間內未查看維基百科,再多次標籤或提醒也是徒勞無功,反而提醒多次會讓我覺得我有被催促的感覺(例如:我只在編輯完動作一天多的時間,就收到三則請我回應編輯緣由的通知),而降低我回應的意願。
關於我在ADHD條目添加“模板:冗長”,是因為很明顯也很直觀的此條目確實離維基百科適當的條目長度有一段距離,這方面可以參考“維基百科:條目長度”。ADHD條目高達194.48KB,接下來可能有幾個方向,如刪除或精簡掉絕大數的內容,言簡意賅地敘述此條目,至於拆分條目也是個可行的方向,但並無只能這麼做。或者,增加此條目的易讀性或大家討論有共識,此條目很難避免掉那麼冗長的敘述,那倒可以忽略此“模板:冗長”的必要,不過至少就我而言,認為這條目是存在更加精簡的可能。
至於如何修改或精簡,哪些是對於ADHD核心的資訊那些不是,我並非醫學相關專業,可能需要洽詢更多有著醫學知識者的協助。Jksen留言2017年1月21日 (六) 12:31 (UTC)


謝謝你的回覆!不好意思打擾您了!我會多次提醒您,一來是我個性上比較急,這點我會好好反省,對不起。二來是因為,我記得維基百科的守則中好像有提到應至少等待「變更者」的回應達到「一天」,若無回應,才可修改變更處。因此,當我發現距離我第一次標籤您的時間已超過24小時,為了再次表達對您的尊重,所以我決定再標籤您一次,並再多等候一天。
本條目有分享到一些ADHD的社團,為避免患者一進入就看到大大的模板:冗長,進而對條目內容感到不信任,所以我確實急迫了點,抱歉。我思考了一下,未來我遇到類似事情的作法將是"第一時間標籤添加者"而兩天後再標籤一次。若隔天起床後(after 24 hrs)仍未回應,我便可能開始修改。
至於條目size,因為條目裡面的內容字字句句都有附上來源,所以我覺得194.48KB中,來源+註解+中港台地區用詞的調整、......等偏格式設定的大小應該相當可觀。另外,本條目使用了不少表格,因此也用了不少空間。
我有看了一下您提供的維基百科:條目長度。我發現其內容更新似乎停留在十年前。

技術問題

同时,閱讀長條目对手机浏览器来说也十分困难,因为这些裝置大多只有很小的内存和慢速的中央處理器,从而使長頁面的加载时间很长。當网速慢或使用不稳定的连接(如无线网络)时,長條目也会造成长时间的加载。手机瀏覽器和一些舊網頁瀏覽器不能正確地編輯較長的頁面,這是由於它們只能處理最多32KB的内容。

哪些瀏覽器會在閱讀長條目時遇到困難? 以下瀏覽器會在閱讀長條目時遇到困難:

其他類Unix系統版本Windows版本Mac版本的瀏覽器都已知沒有受到影響,較新版本的瀏覽器也應該沒有此問題。

在2006年中期時,最新版本的Mozilla FirefoxGoogle工具列結合使用時會發生瀏覽長頁面的問題(Bugzilla bug),這個錯誤現已被修正了。

關於網頁瀏覽器在瀏覽MediaWiki網站時所遇到的其他問題以及其解決方法,請參見Wikipedia:瀏覽器備忘錄


總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我目前的做法是利用<div>,將較長的子條目隱藏起來,有意願對子條目了解更多的讀者可以點選展開。=)
短期將繼續擴充包括physiology and causes等 sections。隨後就會開始進行架構上的調整。=)
若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分享,謝謝您的意見。=)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1日 (六) 14:47 (UTC)
經過修改後,此條目我認為仍然屬於冗長的標準。Jksen留言2017年1月21日 (六) 19:18 (UTC)
另外關於我之前所說的可能有讓你誤會,雖然我曾舉例此條目所佔的檔案所佔位元組過大,但我並非因為瀏覽此頁面時下載的大小過大而設為冗長,而是很直觀的此條目文章內容過於龐大,這也稍微影響查詢的可讀性,模板:冗長有列入一些我認為此條目也具備的因素。過於冗長會如何?比方說,過於複雜的內容可能會降低讀者的意願,及小螢幕行動裝置的瀏覽不便,甚至使得讀者難抓到重點或查詢他想要的資訊。
說個題外話,剛剛我看了一下歷史紀錄跟條目內容,近期此條目幾乎都是It's gonna be awesome閣下你所修改的。你對於交談禮節很有禮貌,也很直觀的可以看出閣下你近期的大幅添加此條目的內容是基於善意的,不過我還是恕我直說一下,這樣做不一定能達到你的原意,過於複雜或甚至一些主觀的內容可能也會降低讀者的意願或使讀者混淆,有時候甚至會達到反宣傳效果,維基條目是不一定越豐富就是越好的,必須仔細參酌內容是否適當,要去除掉那些及保留那些重點。Jksen留言2017年1月21日 (六) 19:48 (UTC)
好喔!我努力看看!=)
Thanks for the time you spent on this issue. =) Have a good day!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2日 (日) 02:41 (UTC)
@Jksen哈囉!本條目已經過大幅整理、去蕪存菁囉!跟您知會一聲!祝 您新年快樂喔!--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6日 (四) 12:13 (UTC)
Jksen 新年快樂! 我利用Google Chrome for Android 瀏覽 Wikipedia mobile version 發現行動版尚未納入所有html 5的功能,但只要切換至電腦版應可。接下來計畫編寫本條目的overview,讓利用小螢幕(小於4.5吋)mobile device的使用者能在閱讀本條目的overview時便得到涵蓋各節的概略知識,並於隨後使用網頁版閱讀時得到完整的資訊。=)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9日 (日) 14:42 (UTC)
Article's Overview/summary 改寫完成。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9日 (日) 21:47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新年快樂! 想請問你去除我原先加入的模板的原因是? 在我本身看來這個條目比起上次更加冗長了...Jksen留言2017年1月31日 (二) 13:08 (UTC)
@Jksen 嗨~不好意思,我之前沒發現您已經回覆我,建議您下此可直接標籤我,謝謝。去除您原先加入的模板的原因為:
* 條目中各子節中較細節的部份皆已經隱藏於div 模板之中,讀者可自行決定是否展開。
* 本條目已經過大幅整理、去蕪存菁囉!
* Article's Overview/summary 改寫完成後,mobile device的使用者能在閱讀本條目的overview時便得到涵蓋各節的概略知識,並於隨後使用網頁版閱讀時得到完整的資訊。=)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2日 (四) 18:35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謝謝你對於此條目的貢獻,不過我認為冗長並非是針對你所做的修改,而是直接針對此條目的長度去判斷。最新的版本跟上次的版本有所差異,不過條目長度仍然過長,且不論條目大小又增長到了243.191KB,在此我們忽略那些圖片及註釋等內容,只看“閱讀內容”,我粗估了一下仍然接近到1萬7千多到1萬9千多字,超過1萬字的建議適宜長度太多。“列表和領域概述性文章是上述原則的兩個例外”,但此條目也不算這兩例外之中,我目前也不認為有其他必要的理由此條目能在此忽略適宜長度的限制。至於copyedit那段是否合適我不曉得,可能要詢問Artoria2e5,但我沒看到Artoria2e5最後的回覆,所以之前我也一併復原,可能是沒有標籤他所以他沒看到最後修改的緣故。Jksen留言2017年2月4日 (六) 03:20 (UTC)
@Jksen 嗨!我之前曾經考慮過從各子節中分拆出新條目,不過後來發現分拆出的頁面,篇幅實在有限。為了避免從這個條目中分拆出不少小作品,或接近小作品的條目,所以改採用 <div> 標籤的方式提供讀者自行選擇是否想要進一步閱讀更詳細的內容,換句話說,讀者可以自行決定要閱讀的字數多寡。
有關「1萬字的建議適宜長度」,我個人覺得隨著各領域知識不斷的膨脹擴張,適宜的條目內含文字長度的建議 有上調的空間。我也在思考,若「為了遵守既有的1萬字的建議適宜長度而遵守之」是否會衍生出「為了分拆出子條目而分拆出子條目」等問題呢?這樣可能一段時間後又會有要求將零碎小作品歸納至主條目的呼聲 = )
Thanks for the time you spent on this reply. Thanks for that!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6日 (一) 02:18 (UTC)
你好,容我補充一點,section of symptoms, section of diagnosis, section of treatment,我認為是一篇醫學條目的重中之重,因此就沒有使用<div>標籤。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1:32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如果是一萬出頭文字倒還有討論的空間,但接近兩萬的內容真的太多了,就此條目的屬性而言我認為沒有必要。更何況此條目的文字似乎還在不斷的增長,就此條目而言,如果我個人來編輯我會暫停添加新內容,先大幅精簡此條目的內容而不分拆此條目,留下精華,並從格式及版面等方面增加此條目的可讀性。Jksen留言2017年2月7日 (二) 18:24 (UTC)
@Jksen 您好,首先謝謝閣下的回覆!我剛才發現英文版的 ADHD條目,size 約為 136K,換算成中文約合272K。(One Chinese character equals 2 bytes, which is one byte more than English character)所以我覺得目前的ADHD中文條目的size似乎是可以被接受的。再者,若讀者沒有按下「看更多」的 div drop list,應該就不至於讀到那麼多字。
還有,我覺得本條目's content 已經接近去蕪存菁的程度了耶XD
再次謝謝您的feedback!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8日 (三) 16:14 (UTC)
Thanks again for your valuable feedback!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8日 (三) 16:33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不必客氣,不過閣下有些誤會,英文維基我算了一下本文粗估六千多字,遠低於中文維基的快兩萬字,且我之前粗估的此條目本文字數是不包含隱藏起來的文字,若加上去此中文條目幾乎快三萬字了。閣下你對於此條目長度的看法也未影響此條目仍然是達到中文維基「冗長」標準的事實,本體字數真的超過一萬字太多了,除非大家有個共識說此條目真的非常特殊到能當個例外,但我自己就不認為ADHD條目有這個特殊性或必要性。Jksen留言2017年2月8日 (三) 19:22 (UTC)
@Jksen 我正在考慮是否有必要hide更多內容,供讀者自行選擇。也歡迎您繼續提供意見。=)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9日 (四) 11:20 (UTC)

@Jksen 我發現英文的guideline指出超過100KB是邊界值。而一個中文字=2bytes,本條目250KB並未超出204KB太多,且這250KB中包含很多的references.

另外能請您實際舉出您認為冗長之處嗎?謝謝!

Size guideline Some useful rules of thumb for splitting articles, and combining small pages:

Readable prose size What to do
> 100 kB Almost certainly should be divided
> 60 kB Probably should be divided (although the scope of a topic can sometimes justify the added reading material)
> 50 kB May need to be divided (likelihood goes up with size)
< 40 kB Length alone does not justify division
< 1 kB If an article or list has remained this size for over a couple of months, consider combining it with a related page. Alternatively, the article could be expanded, see Wikipedia:Stub.

Incidentally, I have had been busy for days, thus, I will look into the issues in further depth in several days! :D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9日 (四) 16:11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首先,請你複製內容注意排版跟格式,這會使得編輯跟看條目頁面變得更複雜,你複製英文維基的內容不需要把不必要的原始碼也一起在此討論頁複製貼上,在此我已經順便幫你修過了。
再來,我也說過"閣下你對於此條目長度的看法也未影響此條目仍然是達到中文維基「冗長」標準的事實",你要參考的是直接對應"中文維基的標準"而不是拿英文維基出來做舉例!先不說不同語言的維基百科的標準都不同,在此不管你拿什麼條目出來如你舉中文條目好了,這對於此ADHD條目是否符合"冗長"與否沒有幫助也不會影響。
第三,請先弄清楚英文維基"Readable prose size"是什麼意思,你完全誤解了!這裡的Readable prose size不是整個條目大小,是「閱讀內容」的大小,我已經說過我估過閱讀內容大約六千多字,這是符合英文維基百科的適宜條目大小標準的。而中文ADHD條目主體閱讀內容快兩萬字,加上
隱藏的字就快接近三萬字,這遠遠超過中文維基建議的適宜字數一萬字。
第四,我很不建議使用
隱藏的方式去整理版面,太多也會造成一定的混亂。Jksen留言2017年2月9日 (四) 17:39 (UTC)


Thank you for the time you spent on this issue!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meant. =) Sorry That I have had been busy, I will reply to you when I have time. =) Enjoy the day!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10日 (五) 10:46 (UTC)


NoteTA转换欠妥

现时的NoteTA转换使用如下代码,会导致每一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转换出的大陆、香港用语都存在多余的括号。这样要带着括号读完全篇太痛苦了。

 zh-cn: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zh-tw: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zh-hk: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建议标题加括号,而内容不加。——Artoria2e5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7年1月27日 (五) 14:52 (UTC)

@Artoria2e5

其實內文部分已經有考慮到您所說的建議囉! =)
目前僅有台灣的用詞有加上(ADHD),主因是:在台灣,ADHD 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兩者被使用的頻率十分接近。=) 這麼做可以避免產生混淆。加上「」的目的則是讓讀者能把他們視為一體。=)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7日 (五) 17:33 (UTC)

移除不必要的英文注释

@It's gonna be awesome请移除每段标题处不必要的英文注释。中文维基通常不放这些东西。--Techyan留言2017年1月29日 (日) 05:58 (UTC)

@Techyan好喔。我原本還在思考中。會放上英文注釋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與國際接軌,讓其他非中文語系的維基百科有機會一窺中文維基百科的ADHD條目。=) 新年快樂!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9日 (日) 06:03 (UTC)


@Techyan您好,條目已經調整。=)
另想請教您:若以「希望與國際接軌,讓其他非中文語系的維基百科有機會一窺中文維基百科的ADHD條目。並促進不同語言的維基百科社群之交流」為由而增添「标题处的英文注释」。我個人認為是可行的,想詢問您的意見。=) 謝謝!--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9日 (日) 06:27 (UTC)
@It's gonna be awesome一言以蔽之,类似主题的其他条目有的内容,这个条目就应该有;没有的,这个条目就应该没有。--Techyan留言2017年1月29日 (日) 07:18 (UTC)
謝謝回覆。我的想法是,其他类似主题的條目基本上都是英文版的成品或半成品。我個人是不樂見中文維基百科成為英文維基百科的「翻譯版」。我希望中文維基百科是一個能吸收多方優點而成就自己的百科,亦即將英文版維基百科當成參考即可。=)
這樣當往後機器人翻譯發達到某種強度的時候(雖然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中文維基百科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謝謝!=) 祝您 雞祥如意。=)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1月29日 (日) 07:46 (UTC)
“和国际接轨”不是把中文弄乱的理由。另外标题这种东西用(最简单的、基于词汇对齐的统计式)机器翻译完全可以解决。——Artoria2e5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7年2月6日 (一) 02:26 (UTC)
@Artoria2e5您好喔!目前條目內容應與您的要求相當囉。=)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6日 (一) 10:11 (UTC)

請勿濫用繁簡轉換及不必要的引號

請勿濫用繁簡轉換及不必要的引號!--Ellery留言2017年2月7日 (二) 03:25 (UTC)


@Ellery 請您具體指出何處有違反維基百科的相關規定,需要您大費周章刪除上萬字。=)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4:00 (UTC)

請您具體指出加上引號 為什麼在您眼裡 沒必要,並請您證明您的認知與絕大多數人相同。--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 2017年2月7日 (二) 04:00 (UTC)

不好意思,坦白說,此條目早已分享到一些相關社群將近兩個月,並沒有任何人反應與您相同的問題。=)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4:09 (UTC)

請您具體說明您對以下早已存在的說明有何意見?以及為何不在此說明下方reply您的意見,就逕自刪除多達一萬字的內文? =) 目前僅有台灣的用詞有加上(ADHD),主因是:在台灣,ADHD 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兩者被使用的頻率十分接近。=) 這麼做可以避免產生混淆。加上「」的目的則是讓讀者能把他們視為一體。=)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4:02 (UTC)

維基百科條目沒有所有權,大家都可以修改,請大家以理性的方式進行溝通,謝謝。--Wolfch (留言) 圓周率協作中 2017年2月7日 (二) 04:37 (UTC)
謝謝Wolfch的提醒。=)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4:46 (UTC)
謝謝,另外,是否也可以參考一下其他維基人的意見?若這是一篇部落格的文章,編輯者自然可以自由發揮。但這是維基百科的條目,仍有其一定的原則及習慣。而且老實說,這好像不是首次有維基人對此條目的內容或風格提出不同意見。(另外,雖然沒有人問我,若要問我對此條目引號的意見的話,我會認為此條目的引號用的多了一些)--Wolfch (留言) 圓周率協作中 2017年2月7日 (二) 04:50 (UTC)
@wolfch您好,我認同「維基百科有其一定的原則及習慣」,不過請問哪裡有這些規則的起源與介紹呢(特別是醫學條目)?因為我對條目的編排也有其理由,並不樂見中文維基百科盲目地模仿英文維基百科的樣式。再者,若多數讀者能接受,何須如此在乎所謂的樣式呢?
另外您認為文中引號過多,想請教您如何兼顧「讓讀者能把他們視為一體」且「引號又不會太多」呢?還是我多慮了?讀者自能分辨?謝謝!=)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5:46 (UTC)
ADHD的簡稱其實在條目前面出現即可,不需在每次提到此疾病時,都加上(ADHD),自然就不需要用引號來「讓讀者能把他們視為一體」了--Wolfch (留言) 圓周率協作中 2017年2月7日 (二) 10:45 (UTC)
Alright! I appreciate your idea of how to combine two points in an article!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11:18 (UTC)
关于繁简转换,没有在条目行文中使用的,条目不是首页。可在开头使用{{noteTA}}模板,具体办法参见模板的使用说明。阁下在文中参杂大量转换,非常干扰其他编者的编辑。--天天 (留言) 2017年2月7日 (二) 05:09 (UTC)
@DreamLiner感謝您提供此模板,相見恨晚R XD--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5:46 (UTC)
不客气,中文维基有大量lua写的转换内链接以及infobox,阁下可多多留意。--天天 (留言) 2017年2月7日 (二) 08:01 (UTC)
好喔!謝謝您的guidance! ^_^ Have a fabulous rest of your day! ^_^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8:27 (UTC)

@Ellery 請您在此留下您刪除將近一萬字的具體且明確的理由(包含舉例)。

我相信您不會花太多時間回復這個問題喔,因為您的行為看來是非常有自信,您一定是具備充分的理由。

請教您對於以下的編輯理念有何問題呢? =)

  • -{zh-cn: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zh-hk: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zh-tw:「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當初會使用多語系主要是因為有使用者將ADHD改成注意力缺失多動障礙,也有使用者建議要在地化。另考慮到此為中文維基百科,因此盡可能將疾病的英文簡稱,化為中文,以幫助讀者理解。=)
  • 為什麼不先來討論區討論就逕行刪除一萬字呢?您知道這樣會讓人覺得非常不受尊重嗎?特別是我還提醒過您。 =)
  • 請您說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者 與 一般人 為什麼等價? 一般人的定義是什麼?=)
  • 請您具體說明:「門診病人的主訴、患者的歷史經歷、心理測驗、......。」與您修改後的「門診病人的主訴、患者的歷史經歷及心理測驗等。」意義有何不同?您依據什麼認定醫師僅依照主訴、歷史經歷、及心理測驗三種項目來診斷?
  • 您大幅刪除

<ref name="drhallowell1">{{cite web|url=http://www.drhallowell.com/add-adhd/adult-add/ |title=Dr. Hallowell on the Today show discussing Adult ADD |publisher=Drhallowell.com |date=2014-10-16 |accessdate=2016-12-09|quote=Dr. Hallowell on the Today show discussing Adult ADHD\ While ADHD tends to be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we’ve learned that it is far more widespread among adults than previously understood. While there are some children with ADHD who will outgrow it, we now know that the vast majority will not...

的具體理由是什麼呢?

  • 您大幅刪除此citation的具體理由是什麼呢?

<ref name="How long does Strattera take to work?"> {{cite web − | url =http://www.strattera.com/parent/faqs.html − | titl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 date =September 2016 − | website =http://www.strattera.com/ − | publisher =Strattera-Eli Lilly − | access-date = February 2017 − | quote =Strattera works gradually, so improvements are seen over time. When your child starts treatment with Strattera, it's important to set some small goals. Remember to be patient—some people notice small changes within 2 weeks, and by 4 to 6 weeks at target dose you should se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your child's symptoms. }}</ref>。

    • (純代答,不代表修改者觀點)之前段落的文字是"思銳(Strattera)從第一天服用開始約需持續服用28~56天(4~8週)才會完全生效。然而患者或患者周遭的人在這期間便可能逐漸感受到藥效",加了三個參考資料,這個是第三個,而這個參考資料的name和第二個的標題都是"How long does Strattera take to work?",似乎可以再作精整--Wolfch (留言) 圓周率協作中 2017年2月7日 (二) 13:29 (UTC)
好喔! =)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8日 (三) 15:38 (UTC)
  • 您刪除此citation的具體理由是什麼呢?

<ref name="pmid23560600">{{cite journal − | author=Treuer T, Gau SS, Méndez L, Montgomery W, Monk JA, Altin M et al. − | title=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stimulants and atomoxetine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cluding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and tolerability. − | journal=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 − | year= 2013 − | volume= 23 − | issue= 3 − | pages= 179-93 − | pmid=23560600 − | doi=10.1089/cap.2012.0093 − | pmc=3696926 − | url=https://www.ncbi.nlm.nih.gov/entrez/eutils/elink.fcgi?dbfrom=pubmed&tool=sumsearch.org/cite&retmode=ref&cmd=prlinks&id=23560600 − |quote=Existing evidence suggests, but does not confirm, that this drug combination may benefit some, but not all, patients who have tried several ADHD medications without success. }} </ref>

  • 您刪除此citation的具體理由是什麼呢?

<ref name="pmid26364896">{{cite journal − | author=Perugi G, Vannucchi G| title=The use of stimulants and atomoxetine in adults with comorbid ADHD and bipolar disorder. − | journal=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 | year= 2015 − | volume= 16 − | issue= 14 − | pages= 2193-204 − | pmid=26364896 − | doi=10.1517/14656566.2015.1079620 − | url=https://www.ncbi.nlm.nih.gov/entrez/eutils/elink.fcgi?dbfrom=pubmed&tool=sumsearch.org/cite&retmode=ref&cmd=prlinks&id=26364896 − |quote=Although systematic trials on the use of stimulants and ATX in ADHD-BD comorbidity in adulthood are necessary, both treat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possible options to be carefully evaluated once the patient has been stabilized.}} </ref>

  • 您刪除此段落的具體理由是什麼呢?

安非他酮國際非專利藥品名稱Bupropion,舊名:amfebutamone) 或 盐酸安非他酮,商品名威克倦(Wellbutrin),是菸鹼拮抗劑(Nicotinic antagonist)和較微弱的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吸收抑制劑(NDRI, norepinephrine–dopamine reuptake inhibitor);一种主要作为抗憂鬱劑戒烟药使用的药物、也可用作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第二線藥品(second-line medication)與中樞神經刺激劑合併使用,或作為中樞神經刺激劑的替代方案。[1][2][3] [4][5]

好的~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8日 (三) 15:38 (UTC)

建請您盡速回應,謝謝! =)--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7日 (二) 03:56 (UTC)

删除争议

機器人大大,本頁是以往討論的存檔。Orz--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2月18日 (六) 05:39 (UTC)

  1. ^ Dr. Ian Morton, I.K. Morton, Judith M. Hall. Concise Dictionary of Pharmacological Agents: Properties and Synonym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31 October 1999: 57–. ISBN 978-0-7514-0499-9. 
  2. ^ Dictionary of Organic Compounds. CRC Press. : 104–. ISBN 978-0-412-54090-5. 
  3. ^ Index Nominum 2000: International Drug Directory. Taylor & Francis. January 2000: 38–. ISBN 978-3-88763-075-1. 
  4. ^ Wigal SB. Efficacy and safety limitation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pharmacotherap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CNS Drugs. 2009,. 23 Suppl 1: 21–31. PMID 19621975. doi:10.2165/00023210-200923000-00004. 
  5. ^ Childress, A. C.; Sallee, F. R. Revisiting clonidine: an innovative add-on option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Drugs of Today (Barcelona, Spain: 1998). 2012, 48 (3): 207–217. ISSN 1699-3993. PMID 22462040. doi:10.1358/dot.2012.48.3.1750904. 
返回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存檔3”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