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大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太原市晋祠镇西南地区的一类土特产大米[1]

特点 编辑

《晋祠泉》范仲淹[2]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
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
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在古代,太原市晋祠镇当地用难老泉、善利泉水灌溉当地稻米。其口感软硬适度,柔韧清香,唐宋期间广为流传[3]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攻占太原后,因日本人均以大米为食,将晋祠大米产区归为“军粮征购区”,规定所产大米全部征购,当地民众愤而改种小麦[4]。1943年,日军强迫当地民众再改为水田,并虐杀坚持不种水稻的民众[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祠稻区平整土地,重新对渠系配套,此外提纯培育晋稻1号(770924,58-59 X 63-3,1983年定名)、晋稻2号(791749,京引30♀ X BL1♂,1985年定名)、晋稻3号(810323,京系17X南81♀ X 京引30♂,1988年定名[6])等品种[7][8]。2018年10月,当地政府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

参考 编辑

  1. ^ 郭裕怀,刘贯文主编. 山西农书.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2.10: 443. ISBN 7-80577-435-8. 
  2. ^ 张春根主编. 太原诗钞. 太原:三晋出版社. 2014.01: 91. ISBN 978-7-5457-0892-9. 
  3. ^ 农业部农业局主编. 中国农业名产 粮食分册.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05: 32–33. ISBN 7-109-01107-0. 
  4. ^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 第5卷 第50辑-第60辑. 《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 1999.03: 810–812. 
  5.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山西文史资料 第56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8.03: 120–128. 
  6. ^ 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国家科委成果管理办公室,全国科技与人才开发交流协作网主编.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1989 第13期 总第33期 山西专辑.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 87–88. 
  7. ^ 刘艺主编. 山西农业名产博览.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2.09: 3–4. ISBN 7-80577-436-6. 
  8. ^ 薛慧林著. 醋乡特色 太原“三名”杂说.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09: 100–101. ISBN 7-203-03753-3. 
  9. ^ 山西发布. 好消息!晋祠大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啦. k.sina.com.cn. 2018-10-30 [2019-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