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AK/1930年世界盃足球賽

JAK/1930年世界盃足球賽
1er Campeonato Mundial de Football
File:1
1930年世界盃足球賽海报
賽事資料
主辦國URU
比賽日期1930年7月13日7月30日
參賽隊數13隊
球場3 個(位於1個城市)
最終成績
冠軍 乌拉圭(第 1 次奪冠)
亞軍 阿根廷
季軍 美國
殿軍 南斯拉夫王國
賽事統計
比賽場數18 場
總入球數70 球(場均 3.89 球)
入場人數434,500 人(場均 24,139 人)
最佳射手阿根廷 古拿莫·史達比利(8球)
1934年

1930世界盃足球賽是首屆國際男子足球世界盃足球賽。賽事在7月13日7月30日烏拉圭舉行。由於烏拉圭獨立百周年,以及烏拉圭國家足球隊奪得1928年夏季奧運會金牌,國際足協(FIFA)將主辦權交給烏拉圭。所有賽事皆在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舉行,主要賽事是在烏拉圭為本屆賽事已興建的世紀球場(Estadio Centenario)舉行。

本屆賽事共有13支球隊參賽,包括7隊來自南美洲、4隊來自歐洲以及2隊來自北美洲。由於不少歐洲球隊認為遠赴南美洲參賽成本太高以及浪費時間,因此本屆賽事只得少數歐洲球隊願意參賽。參賽球隊被分成4組,每組的首名晉級準決賽。首兩場賽事同時舉行,分別由法國隊美國隊勝出,他們分別擊敗墨西哥隊4:1和比利時隊3:0。洛朗為法國取得世界盃史上首個入球。

阿根廷隊、烏拉圭隊、美國隊和南斯拉夫隊在他們的組別分列首名,進入準決賽。主辦國兼大熱門烏拉圭隊在93,000觀眾見證下以4:2擊敗阿根廷隊,成為首屆世界盃冠軍。

背景 编辑

1914年,FIFA將夏季奧運會足球項目納入為業餘賽事(world football championship for amateurs)[1],並接管接著的三屆奧運足球賽:從1920年1928年。而在1908年夏季奧運會1912年夏季奧運會,奧運賽事分別由英格蘭足總瑞典足總主辦。

洛杉磯舉辦的1932年夏季奧運會,初步計劃不舉行足球賽事。由於FIFA和國際奧委會皆不認可業餘球員的資格,因此,奧運停辦足球項目[2]。1928年5月26日,在FIFA於阿姆斯特丹的會議和1928年夏季奧運會足球項目的揭幕日,FIFA主席祖利斯·雷米特(Jules Rimet)提出舉辦一個和奧運無關的足球賽事,供所有具專業資格的FIFA成員參加[3]。最終投票以25:5通過,計劃正式推行[4]

主辦國挑選 编辑

意大利、瑞典、荷蘭、西班牙和烏拉圭皆提出申辦賽事[1][5]。多個原因使烏拉圭的申辦成為頂頭大熱:由於烏拉圭是應屆奧運足球冠軍,因而掛上了「世界冠軍」名銜;同時,申辦書亦表明會興建新球場作為比賽場地[6];此外,烏拉圭政府會為所有參賽隊伍繳付一切開支[7]。其他國家退出申辦[8],而1929年FIFA在巴塞隆拿舉行的會議,一致通過首屆世界盃有烏拉圭舉辦[9]。同時亦任命法國雕刻家阿贝尔·拉弗勒尔設計金盃「勝利女神」[9]

參賽球隊 编辑

 
參賽國家

首屆世界盃是唯一沒有外圍賽的一屆。所有FIFA成員皆被邀請參加,且須於1930年2月28日前答覆邀請。美洲國家非常踴躍參加,包括阿根廷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墨西哥巴拉圭秘魯美國。可是,由於路途遙遠,耗時甚久,因而長時間缺席所屬球隊國內正常比賽及操練[1] ,故此球隊多不願放人。有些球會嚴禁球員到南美洲[10],最終,在二月限期前,沒有歐洲球隊報名參加賽事。為避免賽事沒有歐洲球隊參賽,烏拉圭足總一度寄出邀請函至非FIFA成員英格蘭足總。1929年11月18日,英格蘭足總拒絕參賽[11]。在比賽開始前兩個月,仍沒有任何歐洲隊伍首肯參賽[12]

我們與比利時隊員和南斯拉夫隊員一起在維拉弗朗西海岸(Villefranche-sur-Mer)登上綠色伯爵號(SS Conte Verde),全程共花去15天。我們只能在船艙上做了一些基本鍛鍊,以及在甲板上訓練。教練全程沒有向我們指導戰術……
吕西安·洛朗[13]

FIFA主席雷米特介入,成功邀得四次歐洲隊參賽,包括比利時法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隊由科斯特尔·勒多勒斯库(Costel Radulescu)擔任領隊,教練是奥克塔夫·卢奇德和(Octav Luchide)隊長魯杜夫·魏特泽尔(Rudolf Wetzer)兼任,他們是在新任國王卡羅爾二世介入下參賽的。他親自挑選球員,並和球員的僱主談判,要求為他們打工的球員回國後不會失去工作[14]。儘管雷米特親自出馬,但他仍邀不到法國隊的明星前鋒曼纽·阿纳托尔(Manuel Anatol)和法國國家隊原領隊加斯頓·巴里奧(Gaston Barreau)參賽[9]在FIFA副主席魯杜夫·斯德拉亚尔斯(Rudolf Seedrayers)的煽動下,比利時隊答允參賽[15]。羅馬尼亞球員在熱拿亞登上綠色伯爵號(SS Conte Verde),並於1930年6月21日在維拉弗朗西海岸(Villefranche-sur-Mer)接載法國球員[16],並在巴塞隆拿接收比利時球員[17]

綠色伯爵號同時接載雷米金盃和三名歐洲球證:比利時人約翰·蘭堅奴斯(John Langenus)和亨利·克里斯托普赫(Henri Christophe)以及可能是來自英國巴黎人托马斯·巴尔威(Thomas Balvay)。巴西隊於6月29日在里約熱內盧起程,7月4日到達烏拉圭[12]南斯拉夫隊從馬賽透過貨船佛羅里達(Florida)到達當地。[17]

場館 编辑

 
本屆大部分賽事都是在世紀球場上演

所有球賽於蒙特維多舉行。本屆賽事共有三個球場作為比賽場地,包括世紀球場普塞托斯球场(Estadio Pocitos)和柏兰柏尔克辛特纳尔球场(Estadio Gran Parque Central)。能容納十萬人的世紀球場是為了舉行賽事和慶祝烏拉圭獨立。球場由让·斯卡索(Juan Scasso)設計[18],是賽事的重心球場,雷米特形容它是足球之廟(temple of football)[19]。該球場舉行18場賽事之中的10場,包括兩場準決賽及決賽。但是,由於興建球場的程序趕急,以及因雨季影響使程序拖延,因此世紀球場在賽事開始後五大才能正式啟用[6]。早期的賽事在較細的球場進行,主要使用蒙特維多球會蒙特維多國民隊能容納二萬人的柏兰柏尔克辛特纳尔球场和彭拿路的普塞托斯球场。

賽制 编辑

十三隊分為四組,其中一組由四隊角逐,其餘組別各有三隊。賽事以單循環制進行,贏一場得2分,賽和則得1分。若榜首出現兩隊同分情況,則需要打附加賽決定名次,但最終沒有發生同分情況。每組的首名球隊晉級準決賽。若90分鐘內未能分出勝負,則需進行加時賽,但本屆所有賽事都能在90分鐘內完成。

抽籤 编辑

烏拉圭阿根廷巴西美國為種子球隊,不會在小組賽中獲編配同組[20],當所有球隊到達蒙特維多後,賽會隨即進行抽籤[21]。由於本屆賽事沒有外圍賽,揭幕的兩場賽事便是世界盃史上首兩場賽事,分別是在普斯圖斯球場舉行的法法國墨西哥和在格蘭柏基中央球場舉行的美國比利時。這兩場分別由法國以4:1勝出以及美國大勝對手3:0。法國的吕西安·洛朗成為首位在世界盃入球的球員[22]

賽事摘要 编辑

第1組 编辑

由於南半球正處於冬季,我們在對戰墨西哥隊時正在下雪。當時一名隊友把球傳給我,我看準球的路線,右腳窩利抽射破網。當時所有人都感到興奮,但我們沒有在草地上滾來滾去慶祝-因為沒有人知道一項歷史已經誕生。握手慶祝後,球賽很快便繼續了。取得歷史首球並沒有任何獎金,我們是業餘球員這身份一直沒改變,一直沒。
吕西安·洛朗[13]

第一組是本屆賽事唯一由四支球隊角逐的組別,參賽球隊包括阿根廷智利法國墨西哥。法國擊敗墨西哥後兩天,便面對小組最強球隊阿根廷。法國隊陣營受到傷患困擾:門將阿历斯·特尔朴(Alex Thépot)在賽事20分鐘因傷退下火線、在被雷斯·蒙迪(Luis Monti)粗野攔截後,羅倫亦不能繼續比賽。但他們仍堅持到底,可惜在賽事81分鐘,蒙迪以罰球破門,為阿根廷領先1:0[23]。賽事的爭議點是球證阿尔梅达·瑞戈(Almeida Rêgo)在法國前鋒马塞尔·蘭基拿(Marcel Langiller)入球前的一刻,突然鳴笛完場,但當時離完場還剩下六分鐘。在法國球員抗議後,賽事才恢復進行。法國終以一球落敗[24]此外,法國隊在48小時內踢完兩場比賽,智利隊才正式亮相,在以逸待勞下,智利以3:0輕取墨西哥[25]

阿根廷的第二場賽事對墨西哥,獲得世界盃史上首個十二碼,玻利維亞主球證尤内塞斯·沙乌塞多(Ulises Saucedo)在本場賽事共吹罰五個十二碼,當中三個具爭議性。[26]古拿莫·史達比利(Guillermo Stábile)在其國際賽處子戰中大演帽子戲法[27],儘管隊長曼纽·费雷罗(Manuel Ferreira)須回布宜諾斯艾利斯應考法律試,阿根廷仍以6:3大勝對手[28]。小組的尾場決定晉級資格雖屬,賽事雙方阿根廷和智利同樣擊敗法國和墨西哥。在蒙迪侵犯阿托罗·托雷斯(Arturo Torres)後,賽事充滿火藥味[24]。阿根廷以3:1勝出這場賽事並晉級四強。

第2組 编辑

第二組由巴西玻利維亞南斯拉夫角逐。種子球隊巴西本來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在小組首戰卻意外地以1:2不敵南斯拉夫[29]。在本屆賽事舉行前,玻利維亞隊從未在國際賽中取勝。在他們的首戰,正選球員透過穿著印上單字的球衣,合組成Viva Uruguay(意思為烏拉圭萬歲),表示對主辦單位的敬意[30]。玻利維亞的兩場賽事的過程相似:都是有不錯的開局,但最終同樣大敗。對南斯拉夫時,他們保持一小時不失球,但在最後三十分鐘內連失四球[25]。可惜的是,玻利維亞在賽事中多個入球被判無效[30]。在對巴西一戰,由於晉級資格已由南斯拉夫奪得,這場賽事變成例行公事,半場巴西以1:0領先。巴西在下半場再取得3個入球,其中兩球由「全能」運動員比歷堅奴(Preguinho)射入[31]南斯拉夫晉級準決賽。

第3組 编辑

主辦國烏拉圭在小組賽遇上秘魯羅馬尼亞。小組首場賽事出現世界盃史上首張紅牌,秘魯球員普拉西多·加林多(Plácido Galindo)在對羅馬尼亞時被逐離場。羅馬尼亞球員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在完場前連入兩球,以3:1擊敗對手。這場賽事亦是世界盃史上入場人數最少的一場賽事,官方入場人數為2,459人,但事實上只得約300名觀眾入場觀戰[32]

由於世紀球場未能如期竣工,烏拉圭的首場賽事推遲至第5個賽日才進行。世紀球場首場賽事展開之前,球場舉行盛大的典禮以慶祝烏拉圭獨立一百周年。烏拉圭隊在賽前進行了為期四星期的習訓,球員須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門將安德雷斯·马札内(Andrés Mazali)由於在宵禁期間違規和妻子約會而被逐出大隊[33]。這場比賽同時是烏拉圭首章憲法制定一百年紀念日,而烏拉圭隊在力戰下以1:0小勝秘魯。烏拉圭傳媒普遍不滿意球隊的表現,反而對秘魯的表現表示讚賞。[34]烏拉圭在次役憑著上半場攻入4球,以4:0輕鬆擊敗羅馬尼亞,晉級準決賽。

第4組 编辑

有多名國際賽新丁的美國隊主導了第四組。該隊被一些法國代表團成員起了「入球機器」的綽號[5]。他們首戰意外地以3:0輕取比利時,烏拉圭報章Imparcial以「美國隊的大勝震驚球壇」為標題[35]。比利時傳媒對戰果和球證的判決感到失望,並指出美國隊第二個入球越位在先[35]。該組的第二場賽事雖然刮起大風[36],但仍無阻美國射手畢·柏天奴迪(Bert Patenaude)面對巴拉圭時,完成世界盃史上首次帽子戲法。在2006年11月10日之前,國際足協一直紀錄首次帽子戲法是由阿根廷的古拿莫·史達比利(Guillermo Stábile)做出。但在2006年,國際足協宣布將美國隊球員湯·科利(Tom Florie)在對巴拉圭的入球改為柏天奴迪取得,而這場賽事比阿根廷的賽事早兩天舉行,意味著柏天奴迪成為首位在世界盃決賽週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37][38]由於美國已取得準決賽資格,最後一場賽事的勝負已變得無關痛癢,結果巴拉圭以1:0小勝比利時。[25]

準決賽 编辑

四支小組首名球隊阿根廷南斯拉夫烏拉圭美國皆晉身準決賽。兩場四強賽事形勢都很一面倒。在首場準決賽,阿根廷憑著蒙迪的入球,在上半場以1:0領先美國。在下半場,美國完全不能抵擋阿根廷的猛烈進攻,阿根廷終以6:1大勝。[39]

第二場準決賽猶如1924年奧運足球賽的翻版,賽事雙方為南斯拉夫和烏拉圭。南斯拉夫雖然由班尼斯拉夫·塞库里奇(Branislav Sekulić)先開紀錄,被烏拉圭連追三球反超前後,南斯拉夫曾在完半場前取得入球,但卻被判越位在先,這球旁證的判決充滿爭議性。[29]在下半場烏拉圭乘勝追擊取入3球,最終以6:1大勝,柏度·施亞(Pedro Cea)更完成帽子戲法[39]

雙季軍 编辑

由於FIFA在1934年世界盃才首次引入季軍戰,因此1930年世界盃是唯一沒有季軍戰的一屆賽事。但在1984年FIFA的一則公告卻誤述本屆賽事存在季軍戰,由南斯拉夫以3:1勝出[40]。該公告所述和原先的賽程出現分歧。跟據由海德·耶瓦德(Hyder Jawad)於2009年出版的書籍所載,南斯拉夫由於對準決賽大敗予烏拉圭一戰感到失望,因此拒絕出戰季軍戰。[41]FIFA技術委員會在1986年世界盃發表的報告記載在歷屆世界盃決賽週每支球隊在賽事的排名,報告將美國評為季軍,而南斯拉夫只得第四名 [42]。自此,FIFA在每屆賽事完結後皆會對各支參賽球隊排名[43]。在2010年,南斯拉夫在1930年世界盃代表團團長科斯塔·赫德茲(Kosta Hadži)的兒子和當時南斯拉夫足總的副主席,指出南斯拉夫隊在頒獎時確實獲得一面銅牌,而該面銅牌由夏治和他的家族收藏了80年。根據資料,南斯拉夫是位而第三名,原因是他們在準決賽不敵最終冠軍烏拉圭。[44][45]而該面獎牌的來源及可信性則仍未獲官方證明。

決賽 编辑

由於決賽雙方各持己見,主辦單位決定由各隊挑選一個足球,分別在各半場使用。阿根廷挑選的足球(上圖)在上半場使用,而烏拉圭的球(下圖)則在下半場使用。

經過準決賽兩場「大屠殺」後,烏拉圭和阿根廷昂然殺入決賽,成為1928年奧運足球決賽的翻板,那場決賽烏拉圭在重賽後以2:1勝出。

決賽於7月30日在中央球場舉行。拉普拉塔盆地籠罩著高漲的情緒,公眾不再對賽事的吸引力有所懷疑。阿根廷方面安排了十艘船,但它們不能將所有球迷從布宜諾斯艾利斯接載到蒙特維多[29]阿根廷球迷亦駛了多條船隻嘗試過河。估計有1至1.5萬阿根廷球迷起程,但蒙特維多的港口由於空間所限,使大批球迷未能在決賽開賽前到達球場,不少更未著陸。[46]在球場內,球迷不斷尋找武器[47]。大門在早上八時(即開賽前六小時)開啟,在中午已坐滿人[29],官方入場數字為93,000人[48]。由於雙方就比賽用球一直爭持不下,FIFA被逼介入及決定在上半場使用由阿根廷隊帶來的球,而下半場則用烏拉圭的[5]。烏拉圭的陣容有一個位置改變,由卡斯特罗代替抱恙缺席的安西姆[39]。蒙迪在賽前一天接過死亡恐嚇後仍堅持比賽。球證為比利時人約翰·蘭堅奴斯(John Langenus),他在賽前數小時才答應任命,並購買了人壽保險[49]。此外,他亦要求大會在賽後一小時內在港口安排一艘船,讓他隨時可以逃走[50]

主隊球員柏保路·多拉度(Pablo Dorado)為主辦國攻入第一球,從右路施射地波破網[51]。阿根廷隊展示他們出色的傳球能力,在八分鐘後便扳平:卡路士·佩西利接應費拉拿的美妙傳送,突破防守成功破網追成1:1[51]。上半場完前幾分鐘,在賽事射手榜領先的史達比利再為客隊入球,以2:1反超前。烏拉圭隊長拿沙斯向球證投訴史達比利越位在先,但無功而回[49]。下半場烏拉圭隊的表現有明顯改善,在蒙迪錯過為阿根廷擴大比數後不久,烏拉圭發動一輪攻勢,由柏度·施亞(Pedro Cea)追成平手[51]。十分鐘後,山度士·伊利亞迪(Santos Iriarte)為主隊取得入球,烏拉圭再次領先,而臨完場前,卡斯度為烏拉圭錦上添花,鎖定4:2勝局。[49]蘭堅奴斯在一分鐘後嗚起完場笛,烏拉圭繼奪得奧運足球冠軍後,再捧走首屆世界盃的冠軍獎盃。祖利斯·雷米特向烏拉圭隊頒發世界盃獎盃,這盃後來被烏拉圭足總主席魯爾·祖迪(Raúl Jude)命名為雷米金盃[52]。烏拉圭政府宣布翌日為全國法定假期[48],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批民眾向烏拉圭領事館拋石頭泄憤[53]。直至2010年,阿根廷前鋒法蘭西斯高·華拿路(Francisco Varallo)是唯一在生而有份參加決賽的球員[54]

在賽後,法國隊、南斯拉夫隊和美國隊同在南美洲進行友誼賽。巴西隊先在8月1日迎戰法國隊,再在8月10日對南斯拉夫隊,最後於8月17日戰美國隊[55],而阿根廷隊則在8月3日和南斯拉夫隊對賽[56]

戰果 编辑

分組賽 编辑

第一組 编辑

球隊 球差
  阿根廷 3 3 0 0 10 4 +6 6
  智利 3 2 0 1 5 3 +2 4
  法國 3 1 0 2 4 3 +1 2
[[File:{{{flag alias-1917}}}|22x20px|class=notpageimage|border |alt=|link=]] 墨西哥 3 0 0 3 4 13 −9 0

1930年7月13日
15:00 UYT (UTC−03:30)
法國   4 – 1
[[File:{{{flag alias-1917}}}|22x20px|class=notpageimage|border |alt=|link=]] 墨西哥
吕西安·洛朗   19'
蘭基拿   40'
馬舒恩諾特   43', 87'
報告 卡里诺   70'

1930年7月15日
16:00 UYT (UTC−03:30)
阿根廷   1 – 0
  法國
蒙迪   81' 報告

1930年7月16日
14:45 UYT (UTC−03:30)
智利   3 – 0
[[File:{{{flag alias-1917}}}|22x20px|class=notpageimage|border |alt=|link=]] 墨西哥
维达尔   3', 65'[57]
路沙斯   51'(乌龙球
報告

1930年7月19日
12:50 UYT (UTC−03:30)
智利   1 – 0
  法國
蘇拜亞比   65'[57] 報告

1930年7月19日
15:00 UYT (UTC−03:30)
阿根廷   6 – 3
[[File:{{{flag alias-1917}}}|22x20px|class=notpageimage|border |alt=|link=]] 墨西哥
史達比利   8', 17', 80'
朱梅尔朱   12', 55'
瓦拉洛   53'
報告 路沙斯   42'(点球, 65'
加戎   75'

1930年7月22日
14:45 UYT (UTC−03:30)
阿根廷   3 – 1
  智利
史達比利   12', 13'
埃瓦勒斯托   81'
報告 蘇拜亞比   15'[57]
蒙特維多世紀球場
觀眾人數:35,000
裁判:約翰·蘭堅奴斯比利時

第二組 编辑

球隊 球差
  南斯拉夫王國 2 2 0 0 6 1 +5 4
  巴西 2 1 0 1 5 2 +3 2
  玻利维亚 2 0 0 2 0 8 −8 0

1930年7月14日
12:45 UYT (UTC−03:30)
南斯拉夫王國   2 – 1
  巴西
特尔纳尼奇   21'
碧克   30'
報告 比歷堅奴   62'

1930年7月17日
12:45 UYT (UTC−03:30)
南斯拉夫王國   4 – 0
  玻利维亚
碧克   60', 67'
马尔扬诺维奇   65'
武耶德诺维奇   85'[57]
報告

1930年7月20日
13:00 UYT (UTC−03:30)
巴西   4 – 0
  玻利维亚
莫德尔勒托   37', 73'
比歷堅奴   57', 83'[57]
報告
蒙特維多世紀球場
觀眾人數:1,200
裁判:托马斯·巴尔威法國

第三組 编辑

球隊 球差
  乌拉圭 2 2 0 0 5 0 +5 4
  羅馬尼亞 2 1 0 1 3 5 −2 2
  秘魯 2 0 0 2 1 4 −3 0

1930年7月14日
14:50 UYT (UTC−03:30)
羅馬尼亞   3 – 1
  秘魯
德索   1'[57]
斯坦西乌   79'[57]
科瓦克西   89'[57]
報告 索萨·费雷罗   75'

1930年7月18日
14:30 UYT (UTC−03:30)
乌拉圭   1 – 0
  秘魯
卡斯度   65' 報告
蒙特維多世紀球場
觀眾人數:70,000
裁判:約翰·蘭堅奴斯比利時

1930年7月21日
14:50 UYT (UTC−03:30)
乌拉圭   4 – 0
  羅馬尼亞
多拉度   7'
斯卡洛内   26'[57]
安西姆   31'
施亞   35'[57]
報告
蒙特維多世紀球場
觀眾人數:80,000
裁判:阿尔梅达·瑞戈巴西))

第四組 编辑

球隊 球差
  美國 2 2 0 0 6 0 +6 4
  巴拉圭 2 1 0 1 1 3 −2 2
  比利時 2 0 0 2 0 4 −4 0

1930年7月13日
15:00 UYT (UTC−03:30)
美國   3 – 0
  比利時
麥基   23'[57]
佛罗雷   45'[57]
柏天奴迪   69'[57]
報告

1930年7月17日
14:45 UYT (UTC−03:30)
美國   3 – 0
  巴拉圭
柏天奴迪   10', 15', 50'[58] 報告

1930年7月20日
15:00 UYT (UTC−03:30)
巴拉圭   1 – 0
  比利時
瓦尔加斯·佩纳   40'[57] 報告

淘汰賽階段 编辑

 
半决赛決賽
 
      
 
7月26日 – 蒙特維多
 
 
  阿根廷6
 
7月30日 – 蒙特維多
 
  美國1
 
  阿根廷2
 
7月27日 – 蒙特維多
 
  乌拉圭4
 
  乌拉圭6
 
 
  南斯拉夫王國1
 

準決賽 编辑

1930年7月26日
14:45 UYT (UTC−03:30)
阿根廷   6 – 1
  美國
蒙迪   20'
斯科朗里   56'
史達比利   69', 87'
佩西利   80', 85'
報告 布朗   89'
蒙特維多世紀球場
觀眾人數:80,000
裁判:約翰·蘭堅奴斯比利時

1930年7月27日
14:45 UYT (UTC−03:30)
乌拉圭   6 – 1
  南斯拉夫王國
施亞   18', 67', 72'[57]
安西姆   20', 31'[57]
伊利亞迪   61'[57]
報告 武耶德诺维奇   4'[57]
蒙特維多世紀球場
觀眾人數:93,000
裁判:阿尔梅达·瑞戈巴西

決賽 编辑

1930年7月30日
15:30 UYT (UTC−03:30)
乌拉圭   4 – 2
  阿根廷
多拉度   12'
施亞   57'[57]
伊利亞迪   68'
卡斯度   89'
報告 佩西利   20'
史達比利   37'[57]

射手榜 编辑

8 球
  •   古拿莫·史達比利(Guillermo Stábile)
5 球
  •   柏德罗·施亞(Pedro Cea)
4 球
  •   古拿莫·蘇拜亞比(Guillermo Subiabre)
  •   贝特·柏天奴迪(Bert Patenaude)
3 球
  •   卡洛斯·佩西利(Carlos Peucelle)
  •   比歷堅奴(Preguinho)
  •   比歷堅奴·安西姆(Peregrino Anselmo)
  •   伊万·碧克(Ivan Bek)
2 球
1 球

國際足協回顧排名 编辑

1986年,國際足協出版一份報告,將各屆賽事以比賽過程、最終成績和對手實力作出排名。[59]1930年世界盃的排名如下:

決賽

  1.   乌拉圭
  2.   阿根廷

準決賽被淘汰

  1.   美國
  2.   南斯拉夫王國

小組賽被淘汰

  1.   智利
  2.   巴西
  3.   法國
  4.   羅馬尼亞
  5.   巴拉圭
  6.   秘魯
  7.   比利時
  8.   玻利维亚
  9. [[File:{{{flag alias-1917}}}|22x20px|class=notpageimage|border |alt=|link=]] 墨西哥

註釋 编辑

  1. ^ 1.0 1.1 1.2 History of FIFA - The first FIFA World Cup. FIFA. [2009-12-01]. 
  2. ^ The Olympic Odyssey so far... (Part 1: 1908–1964). FIFA. [2009-06-15]. 
  3. ^ Hunt, World Cup Stories, p. 10
  4. ^ Crouch, Terry. The World Cup: The Complete History. London: Aurum. 2002: 2. ISBN 978-1-85410-843-2. 
  5. ^ 5.0 5.1 5.2 World Cup History - Uruguay 1930. BBC Sport (BBC). 11 April 2002 [2009-06-14]. 
  6. ^ 6.0 6.1 Glanville, p. 16
  7. ^ Crouch, pp. 2–3
  8. ^ Freddi, Cris. Complete Book of the World Cup 2006.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6: 1. ISBN 978-0-00-722916-1. 
  9. ^ 9.0 9.1 9.2 Goldblatt (2008), p. 248
  10. ^ Hunt, Chris. World Cup Stories: The History of the FIFA World Cup. Ware: Interact. 2006: 10. ISBN 978-0-9549819-2-1. 
  11. ^ Uruguay 1930. Fourfourtwo magazine. [200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0). 
  12. ^ 12.0 12.1 FIFA World Cup - Classic Moments from FIFA World Cup History. FIFA.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6). 
  13. ^ 13.0 13.1 Vautrot, Michel. A historical link with the Franche-Comté. FIFA. 1998-06-17 [2009-06-14]. 
  14. ^ Seddon, pp. 8–9
  15. ^ Goldblatt (2008), p. 249
  16. ^ 1930 FIFA World Cup Uruguay. FIFA. [2009-06-15]. 
  17. ^ 17.0 17.1 (西班牙文) Lara, Miguel A. Uruguay, allí nació la historia. Marca.com Archive (Marca.com). [200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7). 
  18. ^ Goldblatt, David. T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 London: Penguin. 2007: 248. ISBN 978-0-14-101582-8. 
  19. ^ Dunning, Eric; Malcolm, Dominic. Sport. Routledge. 2003: 46. ISBN 0415262925. 
  20. ^ Glanville, Brian. The Story of the World Cup. Faber. 2005: 17. ISBN 0-571-22944-1. 
  21. ^ History of the World Cup draw (PDF). FIFA. [14 June 2009]. 
  22. ^ Molinaro, John F. Lucien Laurent: The World Cup's First Goal Scorer. CBC Sports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7 May 2007]. 
  23. ^ Freddi, Cris. Complete Book of the World Cup 2006.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6: 3. ISBN 0-00-722916-X. 
  24. ^ 24.0 24.1 Glanville, p. 18
  25. ^ 25.0 25.1 25.2 Crouch, p. 6
  26. ^ Six countries entered bidding for first World Cup. The Times of India. Times Internet. [7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ne 2006). 
  27. ^ 1930 Golden Boot – Guillermo Stabile. Sky Sports. [20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ne 2009).  (archive.org mirror)
  28. ^ Seddon, Peter. The World Cup's Strangest Moments. London: Robson. 2005: 5. ISBN 1-86105-869-1. 
  29. ^ 29.0 29.1 29.2 29.3 Glanville, p. 19
  30. ^ 30.0 30.1 Freddi, p. 5
  31. ^ Freddi, p. 6
  32. ^ Freddi, p. 7
  33. ^ Freddi, p. 8
  34. ^ Almeida, p. 125
  35. ^ 35.0 35.1 Almeida, Rony J. Where It All Began. Lulu. 2006: 91. ISBN 978-1411679061. 
  36. ^ Freddi, p. 9
  37. ^ American Bert Patenaude credited with first hat trick in FIFA World Cup history. FIFA. [19 June 2009]. 
  38. ^ The first World Cup hat trick. Rec.Sport.Soccer Statistics Foundation (RSSSF). [3 December 2009]. 
  39. ^ 39.0 39.1 39.2 Crouch, p. 11.
  40. ^ World Cup 1930 finals. Rec.Sport.Soccer Statistics Foundation (RSSSF). [14 June 2009]. 
  41. ^ Jawad, Hyder (2009); Four Weeks In Montevideo: The Story of World Cup 1930, (Seventeen Media & Publishing), p. 105
  42. ^ FIFA technical committee. Permanent Table (PDF). FIFA World Cup México '86 – Technical Report. 1986: 230 [11 July 2010]. 
  43. ^ Final Tournament Standings. 1930 FIFA World Cup Uruguay. FIFA. [11 October 2009]. 
  44. ^ Медаља из дома Хаџијевих сведочи да смо били трећи на Мундијалу. Politika. [1 May 2010] (Serbian). 
  45. ^ Još uvek sjaji bronza iz Montevidea. Blic. [25 May 2010] (Serbian). 
  46. ^ Goldblatt, p. 250
  47. ^ Freddi, p. 11
  48. ^ 48.0 48.1 48.2 FIFA World Cup Origin (PDF). FIFA. [17 November 2009]. 
  49. ^ 49.0 49.1 49.2 Glanville, p. 20
  50. ^ Goldblatt, p. 251
  51. ^ 51.0 51.1 51.2 Freddi, p. 12.
  52. ^ Freddi, p. 13.
  53. ^ Glanville, p. 21
  54. ^ Francisco Varallo, the sole survivor of a famous final. FIFA. [15 June 2009]. 
  55. ^ Seleção Brasileira (Brazilian National Team) 1923–1932. RSSSF Brazil. [20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August 2007). 
  56. ^ Argentina national Team archive. RSSSF. [14 June 2009]. 
  57.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57.13 57.14 57.15 57.16 57.17 57.18 57.19 這是其中一球受爭議的入球。入球球員和入球時間乃根據FIFA提供官方紀錄。其他來源如RSSSF紀錄了不同的入球者和時間。見World Cup 1930 finals. Rec.Sport.Soccer Statistics Foundation (RSSSF). 
  58. ^ FIFA原來把第15分鐘的球判給佛罗雷,但於2006年轉為柏天奴迪。RSSSF把這球當作科萨雷斯的烏龍球。
  59. ^ http://www.fifa.com/mm/document/afdeveloping/technicaldevp/50/09/00/fwc_mexico_1986_en_part4_279.pdf page 45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