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發展地熱發電始於1966年,由經濟部礦業研究所進行探勘工作。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後,經濟部指示進行全國地熱區資源普查。根據普查結果,工研院選定宜蘭清水地熱區為首要潛能區,並進行系統性探勘[1]

1976年中油公司加入探勘行列,在該區鑽探深井成功,1977年由工研院中油台電三機構分別負責探勘、生產及發電,並建造第一座1,500瓩(1.5MW)地熱試驗電廠,隨後於1981年4月構建3,000瓩(3MW)地熱電廠,同年9月清水地熱發電廠移交台電營運,但由於熱液產能因孔內結垢問題造成逐年衰減,以致發電量隨之遞減,運轉12年後於1993年停止發電試驗。

2002年起政府重新探勘,並評估修復地熱井,已完成50瓩(50kW)示範機組。2016年宜蘭縣政府進行招商,由「宜元股份有限公司」得標,預計第一期1,000瓩(1MW)於2020年開始商轉[2]

除了清水地熱發電廠之外,還有一些電廠開發正在進行中,例如綠島地熱示範發電廠

地熱廠列表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台灣地熱現況簡介. 地熱發電資訊網. [2020-01-22] (中文(臺灣)). 
  2. ^ 結元助攻 清水地熱電廠重啟. 201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