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欺骗是一种改變网卡MAC地址的技术。需要注意的是,网卡的MAC地址若已寫死,則不可更改。另外,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欺骗操作系统,使其认为网卡真的具有指定的MAC地址。本质上来讲,MAC欺骗就是更改计算机的身份。这在技术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作用 编辑

MAC欺骗可用于穿过服务器或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也可用于在网络中隐藏计算机或是模拟其它设备。MAC欺骗技术出于你的特殊目的而可能导致违法。

辅助未注册的硬件接入ISP 编辑

许多ISP记录客户硬件的MAC地址以用于识别并提供网络和账单服务。由于MAC地址的唯一性和其写死在网卡上的特性,当客户更换新设备时,ISP会检测到不同的MAC地址,而这可能导致其拒绝提供网络等服务。在这种情况下,MAC欺骗便可大施拳脚,客户只需要将新设备的MAC地址指定为在ISP注册过的MAC地址即可。在特殊情况下,客户可用以上方法使得多个设备获得网络访问权。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在这个案例中一切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若在ISP的用户协议中具有禁止用户使用多个设备联网的协定,MAC欺骗就会被视为非法。再者,合法客户不是唯一可以使用MAC欺骗以获取网络访问权的人。黑客也可通过同样的技术取得未经允许的访问权限。这样的黑客很难追踪因为他们使用了与客户相同的身份。这也是非法使用MAC欺骗技术的例子。总之,追踪使用MAC欺骗技术的黑客真的很难。

这也适用于诸如电缆DSL调制解调器等的客户端设备。如果ISP向客户租赁客户端设备,这些设备的MAC地址就会出现在其提供服务的列表中,只要客户没有欠费就可以自动取得网络访问权限。如果ISP允许客户使用他们自己的设备,ISP通常会要求客户向他们报备其设备的MAC地址以提供网络服务。

满足软件要求 编辑

最终用户许可协议所述,某些软件只能安装和运行在具有预先指定的MAC地址的系统上,用户必须满足此要求才能使用该软件。如果用户由于旧网卡出现问题而必须更换新的硬件,那么软件将无法识别新硬件。但是,使用MAC欺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户只需要指定新的MAC地址,以模仿注册软件时的MAC地址。[1] 如上行为很难定义为MAC欺骗技术的合法或非法利用。如果用户同时在多个设备上取得软件的访问权限,则可能会出现法律问题。同时,用户可以访问其尚未获得许可证的软件。如果出现上述硬件问题,联系软件供应商可能是最安全的选择。软件还可以执行MAC过滤,因为软件不希望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软件授予访问权限的某些网络。在这种情况下,MAC欺骗可被视为严重的非法活动,可以受到法律惩罚。 [2]

掩盖身份 编辑

用户指定MAC地址以保护隐私,这被称为身份掩盖。人们这么做的理由可能是,比如在Wi-Fi技术中,即便是安全的 IEEE 802.11i-2004(WPA)加密方法也不会阻止Wi-Fi网络公开发送MAC地址。因此,用户可以指定设备的MAC地址以避免被跟踪。但是,黑客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技术掩盖自己的身份以执行网络操作。某些网络使用MAC过滤以防止不必要的访问。黑客可以使用MAC欺骗来访问特定网络并造成危害。黑客的MAC欺骗将任何非法活动的责任推向真实用户。结果,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

WiFi中的MAC地址随机化 编辑

为防止第三方使用MAC地址跟踪设备,Android,Linux,iOS和Windows [3]已实施MAC地址随机化。 2014年6月,Apple宣布其iOS平台的未来版本将随机化所有WiFi连接的MAC地址。 自2015年3月以来, Linux内核在网络扫描期间支持MAC地址随机化[4]但驱动程序需要更新才能使用此功能。 [5] 自2015年7月发布Windows 10 [3]以来,Windows一直支持它。

争议 编辑

虽然MAC地址欺骗并非违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它的做法引起了争议。在2012年针对Aaron Swartz互联网黑客行为主义者的起诉书中,检察官声称,由于他欺骗了他的MAC地址,因此他被指控非法访问JSTOR数字图书馆的文件,因此有目的地犯下了犯罪行为。 [2] 2014年6月,Apple宣布其iOS平台的未来版本将为所有WiFi连接随机化MAC地址,这使得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更难以跟踪用户活动和身份,在再次在几个博客和报纸引起了对MAC欺骗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讨论。[6]

局限 编辑

MAC地址欺骗技术的影响仅限于本地广播域 。 与IP地址欺骗不同,发送者假冒其IP地址,以使接收者将响应发送到其他地方,而在MAC地址欺骗中,如果未配置交换机以防止MAC欺骗,则通常由欺骗方接收响应。

补充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Pahwa, Payal; Gaurav Tiwari; Rashmi Chhabra. Spoofing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and its Counter Meas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 Application (India). January 2010: 186–192. 
  2. ^ 2.0 2.1 引证错误:带有name属性“auto4”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 ^ 3.0 3.1
  4. ^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