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寮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學甲十三莊山寮聚落中的角頭之一,是倒風內海19世紀淤積陸浮的新埔地,[1] 原本與山寮組成達明里,2006年2月1日由於行政區域調整,又與新生里合併為新達里,同時瓦寮也是學甲最東邊的角頭聚落。[2]

地理位置   编辑

瓦寮位在山寮角頭的東邊,是學甲區位置處最東邊的角頭,臺84號快速公路由西北方直線向東南方切過,並且庄頭的北邊有臺南市174號線環繞。[3][4]

庄頭脈絡  编辑

日治初期學甲下社角李勝後裔李大再(1875 - 1945),他向族人借一些錢之後,邀其同堂兄弟李约、李杭偕同住在彭城的劉姓朋友(劉變)到此開墾農地,開墾之初瓦寮一帶為低漥且無庄舍的荒地。[5] 然而,因李大再在夏天時引用現今官田區葫蘆埤附近溝渠,而在冬天時則導急水溪的水來設渠引水,當時的庄民稱此為「大再溝」,在這樣方式灌溉農田下,此地的耕地得以大為擴展,同時李氏也因此慢慢的累積屬於自己所開墾的土地。[6]

只是隨著李大再耕地逐漸地擴展,為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地產,李氏便又回到下社仔聚落去招募同姓族親來此耕作,於是這些族親便成為他的佃農,其後大家在此耕作得到安定之後,乾脆就紛紛舉家遷徙來此定居,並就地修建屬於各自的屋舍長期居住。據說李大再最鼎盛時所擁有土地曾達800餘甲,也有人說有上千甲之大,東到與下營區交界處的山寮仔,西則至學甲草坔埤再延伸到西北邊的倒風寮,東北邊的九股寮仔,東南方至九股寮(真理大學附近),都是李大再所開墾的土地,地域跨有學甲下營麻豆等三個區域,也因他所擁有的土地甚大,所以被形容為「鳥飛不過地,馬跑不越界」,當時李氏幾乎是學甲首富。[6][5]

至於此地「瓦寮」地名由來,一般的說法是因當時此聚落只有李大再一棟三合院是以紅瓦建造,因而庄名便稱為瓦寮。[2]而另一說法,則是因當時李氏事業規模甚大,相對地人力與空間的需求也頗多,故在此地建蓋有許多管理處、工寮等建築,而其中的一座三合院紅瓦厝則做為總管理處,因建築以磚瓦建造的閩南式大紅瓦茨,外觀相當突出以及耀眼故稱瓦寮。[7]

交通   编辑

瓦寮有兩條主要公路經過,分別是由北邊貫穿東南向的臺84線,以及環繞庄頭北邊的市174線。

臺84線東行進入學甲區,至筏仔頭之後,沿著南側的舊頭港仔、新頭港仔、德安寮、山寮、頂山寮、煥昌、新寮、瓦寮等庄,最後直行貫穿瓦寮由東南方向離開學甲。[5] 市174線12K+200M(往南1千米)過了山寮往東,再接東郊的山寮、頂山寮,並有一支線路經瓦寮後,始於13.5K處離開學甲區境。[8] 

產業   编辑

早期瓦寮是以農業為主,之後由於地文變化水源缺乏便改種適合旱地生長的藺草鹹草仔),而這卻帶動了學甲地區的草席業與草編業,此項目一直風光到70年代。[6] 只是日後又因塑膠製品大量上市,草席業與草編業日漸式微,農民在無奈之下只好放棄農耕,大多紛紛將農地挖深改做為魚塭,目前多以養殖淡水魚塭為主。[2] 

宗教與軼事傳說   编辑

瓦寮主要角頭宮廟為永安宮,主祀為當地區的開庄先祖李再大(李府千歲)。[9]

此外,早先時瓦寮原本無廟宇,庄民只有輪祀的池府千歲虎爺城隍爺觀音佛祖等神,直到1974年在興建社區活動中心時,才順勢將場地充作廟宇並稱為「永安宮」,這時也才正式供奉池府千歲等4尊神祇。[6]  只是在永安宮落成的同時,廟方用關四轎方式想從護境4神中,選出1尊做為鎮殿的主祀神祇,然在眾神提示的頭籤中得出字顯示竟為「李府元帥」,而此時的桌頭屢猜不到此神的真正身分,當時擔任頭籤的李進得乾脆開口,照說扛轎者在執行任務時應不可開口的,但因眾人猜不出神尊於是才藉由李進得說祂是本地開基庄主李大再,從此之後李大再便成為瓦寮的庄頭守護神,信眾們也以其誕辰日的農曆10月12最為廟慶之日。[10]

然據說在李大再死後2年多之後,他所一手規劃的灌溉系統「大再溝」,便莫名的漸漸枯竭而無法再供應一般農田所需,承租的佃農們也只能放棄原先所種植的稻作,進而紛紛改種較為適合旱地生長的藺草鹹草仔),然而,也因為此一原因造就了瓦寮草席業以及草編業的發跡,最終還成為本地的一項特色產業。[6]

觀光景點   编辑

瓦寮一號是瓦寮的一個懷舊博物館,館內收藏有清朝民初平埔客家西洋等的民俗生活等用具,館藏有約2500件大小收藏品提供遊客免費觀賞,讓民眾能深入了解瓦寮先民的生活情形。[11][12][1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陳, 翰霖. 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 41. 
  2. ^ 2.0 2.1 2.2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3. ^ 山寮 to 瓦寮. 山寮 to 瓦寮. [2024-03-19] (中文(臺灣)). 
  4.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3-19]. 
  5. ^ 5.0 5.1 5.2 姜 , 天陸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 ISBN 978-986-04-3028-8. 
  6. ^ 6.0 6.1 6.2 6.3 6.4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7. ^ 黃 , 明雅 . 南瀛大地主誌.北門區卷 . 臺南: 臺南縣政府 . 2009 : 79–94. ISBN 978-986-01-7482-3. 
  8. ^ 黃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9. ^ 黃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0. ^ 黃, 文博 . 南瀛祀神故事誌 . 臺南 : 臺南縣政府 . 2009 : 180–188. ISBN 978-986-01-7700-8. 
  11. ^ 焦點時報. 自幼惜福愛物/海派藝術收藏創作家「李合順」~ 巧手打造一片天/學甲[瓦寮一號]「李合順」懷舊博物館~. 焦點時報. 2019-01-06 [2024-03-19] (中文(臺灣)). 
  12. ^ 媒事.看新聞. 自幼惜福愛物、海派藝術收藏創作家「李合順」 巧手打造一片天/學甲[瓦寮一號]「李合順」懷舊博物館. 媒事.看新聞. 2019-01-06 [2024-03-19] (中文(臺灣)). 
  13. ^ 學甲達明社區發展協會致贈物資 受惠者倍感窩心. 台灣好新聞. [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