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族諸邦聯邦

掸族诸邦联邦緬甸英治時期英國在緬甸北部的行政區劃,由撣族諸邦克倫尼邦組成。成立聯邦是為了促進將紹帕的權力向緬甸總督轉移。在不了解英國政治舉動影響的情況下,撣族紹帕在此過程中失去了權力,還必須將其收入的一半上繳給中央。因此,他們的地位從曾是國家的半主權統治者減少到成為一種稅收徵收者。

歷史 编辑

在英國殖民行政管理下,前撣族諸邦邦在名義上由主權實體組成,每個實體由當地君主統治,但由一個英國專員管理。1922年10月10日,克倫尼邦和撣邦的政府正式合併在一起,由一位同時管理佤邦的英國專員負責。

1942年5月2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孟艮府景棟)遭日軍入侵,其首府被占领。泰國總理銮披汶·颂堪與日本帝國達成先前協議後,同年12月,泰國軍隊佔領了位於泰國邊界與薩爾溫江之間的卡倫尼州部分地區,於1943年8月1日正式將其中4個地區併入泰國成立源泰邦

1943年8月18日,日本政府同意泰國兼併撣族諸邦聯邦東部四個地區的事實,但其他地區置於緬族的緬甸國管理。

泰國於1946年正式放棄了對源泰邦的領土要求,換取加入聯合國和撤消所有因支持軸心國而實施的戰時制裁。

戰後 编辑

1948年緬甸獨立時,撣邦諸邦聯邦成為緬甸聯邦的撣邦和克耶邦,並有權脫離聯邦。1962年緬甸政變後,奈溫將軍的軍事政府取消了撣邦的地位和紹帕的世襲權利。

參考 编辑

  • Chao Tzang Yawnghwe, The Shan of Burma: Memoirs of a Shan Exile. p.77
  • Thailand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27, 2009. Retrieved October 2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