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汪嘉康(英語:Jacqueline Whang-Peng,1932年9月,原名汪嘉康)是台灣出身的華人女性醫學家。曾任美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主任[4]。現為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腫瘤中心專任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榮譽副院長,擁有超過60年行醫經驗[5]

彭汪嘉康
Jacqueline Whang-Peng
出生1932年9月(91歲)
 中華民國江蘇省蘇州
居住地 臺灣臺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美國
母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知名于腫瘤內科、癌症遺傳、基因治療
奖项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醫學
机构
[3]

1984年獲選為第十五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同時也是首次獲得美國亞瑟·弗萊明獎英语Arthur S. Flemming Award的女性。於1997年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6]並擔任副董事長,在台灣推動「天天5蔬果」、「蔬果彩虹5、7、9」等抗癌觀念,有「台灣癌症之母」之稱[7]

=經歷 编辑

1932年汪嘉康出生於中國蘇州,1937年舉家搬遷上海八年抗戰爆發時弟弟因感染肺炎而過世,讓她立志從醫,1948年全家隨父親來臺經商[8],1949年從北二女(今中山女高)考取國立臺灣大學醫科,是該屆唯一錄取外科部的女生,1957年,赴美進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工作[4],本欲到美國醫院實習並考美國外科醫師,但因美國當時規定臨床醫師需在美國出生[7],就轉而擔任美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癌症細胞的染色體變異。

學術成就 编辑

彭汪嘉康在美國衛生研究院研究的期間,探討癌症和染色體變異之間的關係,和人類細胞遺傳學者蔣有興一起研究細胞培養技術,一年後發現費城染色體(一個和白血病相關的染色體),證實癌症與基因的損壞有關[7],後來又發現骨髓性白血病、淋巴性白血病、或是淋巴腺癌等癌症的癌症指標。

彭汪嘉康在1987年回到台灣,投身癌症醫學,有感於當時台灣醫學沒有有效對抗癌症的方式,她帶著美國癌症權威來台灣訓練十三多名種子醫師。並在1990年擔任實習醫師,考取腫瘤內科醫師執照。

參考資料 编辑

  1. ^ Flemming Award Recipients 1948-2006
  2. ^ 為病人多做一點,就不會遺憾 彭汪嘉康,台灣癌症醫學之母,醫學有故事,2021-6-25
  3. ^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起源與理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4. ^ 4.0 4.1 臺灣女科學家的典範-彭汪嘉康女士. Ntu.edu.tw. 2008-01-16 [201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8日). 
  5. ^ 退而不休/忙碌超過60年 彭汪嘉康:盡責活過就不怕死亡. CNA中央社. 2020-08-09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中文). 
  6. ^ 基金會緣起. [2014-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0). 
  7. ^ 7.0 7.1 7.2 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 80歲心願:繼續看診. Mag.chinatimes.com. 2012-01-06 [201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8. ^ 臺灣女人—臺灣癌症研究之母:彭汪嘉康(1932-),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