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弗伦奇

英国作家、历史学家

帕特里克·罗洛·巴兹尔·弗伦奇(英語:Patrick Rollo Basil French,1966年5月28日—2023年3月16日,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学者,著有《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1994年)、《The World Is What It Is》(2008年)[1]及《India: A Portrait》(2011年)等作品[2]

帕特里克·弗伦奇
出生帕特里克·罗洛·巴兹尔·弗伦奇
(1966-05-28)1966年5月28日
 英国奧爾德肖特
逝世2023年3月16日(2023歲—03—16)(56歲)
 英国伦敦
職業历史学家
母校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
主題
  • 印度
  • 尼泊尔
代表作《The World Is What It Is》(2008年)
獎項
配偶
  • 阿比盖尔·阿什顿-约翰逊(已離婚)
  • 梅鲁·戈卡尔
兒女4

1992年英國大選期间,弗伦奇代表绿党参加了议会选举。他是英国西藏支持团体自由西藏運動的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印度—英国圆桌会(India–UK Round Table)的初创成员之一[3]

生平

编辑

弗伦奇在1966年5月28日出生于汉普郡的奧爾德肖特,又在沃明斯特长大成人,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他自幼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怀疑,包括父亲所在的军队、父母的天主教信仰及英国的教育体系等[4]。弗伦奇起初就读于安普尔福斯大学,后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开始学习英美文学,先后取得英国文学硕士及南亚哲学博士学位[4][5]。25岁时,弗伦奇开始前往中亚重走英国探险家荣赫鹏的旅程,并曾到达喜马拉雅前哨站[4],最终于199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6],此书后来相继获得毛姆文学奖[7]皇家文學學會的威廉·亨利·海涅曼奖。

弗伦奇的第二部作品为《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于1997年出版。该书毁誉参半,一些印度媒体认为该书对于圣雄甘地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抱着一种修正主义的观点[8],更有少数人呼吁印度应该禁止该书。而英国作家菲利普·齊格勒则认为这本书是一个“非凡的成就”[9],印度作家库什万特·辛格英语Khushwant Singh认为弗伦奇称得上是“一流的历史学家及故事陈述者”。这些争议使得这部书获得了不俗的销量,弗伦奇也因此获得《星期日泰晤士報》颁发的年度青年作家奖[10]

2003年,弗伦奇关于西藏的著作《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正式出版,成为他的第三部作品。据弗伦奇本人的说法,他对西藏的兴趣来自于他在16岁时与达赖喇嘛的一次会面,他表示自己觉得“西方国家,特别是西藏运动人士对于西藏的观点已经严重脱离实际”,于是在1999年亲自去西藏进行了一次旅行[11]。《独立报》评价该书“充满智慧,其手法也令人充满激情”[12],《洛杉矶时报》的皮科·艾爾(Pico Iyer)表示弗伦奇“非常细致和规范”,认为他“有天赋去做鼓舞人心的、诚挚的研究,并能够发现那些被忽视掉,却又值得用几卷书去分析的细节”[13]

2008年,弗伦奇在诺贝尔奖得主V·S·奈波爾的同意下,为他创作了一部名为《The World Is What It Is》的传记作品。这部书将重点放在了奈波尔过去的不光彩经历,改变了过往人们对奈波尔的认知[5]。对此,《纽约书评》的伊恩·布鲁玛评论称弗伦奇开创了一种叫做“忏悔式传记”(the confessional biography)的新类别[14]。该书被纽约时报书评选入“2008年10大最佳书籍”[15],同年还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16],以及打入当年的塞缪尔·约翰逊奖的最终候选名单[17]。2009年,弗伦奇又凭借这部书获得了豪森登獎[18]

2011年,弗伦奇写成了《India: A Portrait》一书,并将其宣传为“一部12亿人的详尽传记”(an intimate biography of 1.2 billion people),主要讲述使印度国运发生巨大改变的社会和经济革命。除了在书籍中探讨印度历史之外,弗伦奇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名为“印度网”(The India Site)的网站[19]

2017年,弗伦奇被任命为艾哈迈达巴德大学文理学院首任院长[4]

除奈波爾以外,弗伦奇生前还曾为另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编写授权传记[20]

个人生活

编辑

弗伦奇和首任妻子阿比盖尔·阿什顿-约翰逊(Abigail Ashton-Johnson)育有3个孩子,但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婚告终[4]。在此之后,弗伦奇又娶了出版商纳米塔·戈卡尔英语Namita Gokhale的女儿、企鵝蘭登書屋印度分部前总编辑梅鲁·戈卡尔(Meru Gokhale),两人育有一个儿子[4]

2003年,弗伦奇获授大英帝國勳章,但他没有接受[21],因为他认为勋章的格言“为了上帝和帝国”与他对南亚历史的认知相抵触,还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英国的授勋制度,认为其运作并不透明[4]

2023年3月16日,弗伦奇在伦敦因为癌症去世,据他的妻子透露,他在去世前已与癌症作了四年的斗争[4][22]

参考书目

编辑
  • 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 (HarperCollins, 1994) ISBN 978-0-00215-733-9
  • The Life of Henry Norman (Unicorn Press, 1995) ISBN 978-0-90629-013-2
  • 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 (HarperCollins, 1997) ISBN 978-0-00255-771-9
  • 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 (HarperCollins, 2003) ISBN 978-0-00257-109-8
  • The World Is What It I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of V. S. Naipaul (Picador, 2008) ISBN 978-0-33043-350-1
  • India: A Portrait (Allen Lane, 2011) ISBN 978-1-84614-214-7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atrick French.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3). 
  2. ^ Patrick French Books – Biography and List of Works – Author of 'Dreams and Memories Of a Lost Land'. Biblio.com.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3. ^ Patrick French. The Daily Star. 2014-11-15 [2024-06-1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Genzlinger, Neil. Patrick French, 56, Historian of India and Unsparing Biographer of Naipaul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03-22: B10 [2024-06-18]. 
  5. ^ 5.0 5.1 Patrick French, authority on India and Tibet who became best known for his explosive biography of VS Naipaul – obituary . The Daily Telegraph. 2023-03-17 [2024-06-18]. 
  6. ^ An Impulsive Imperial Soldier Who Turned Guru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3. The New York Times. 15 November 1995.
  7. ^ Archived cop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2-04.
  8. ^ Gandhi was a wily politician, Jinnah remained a secularist till death.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2-10. Outlook. 6 August 1997.
  9. ^ French, Patrick. 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 Patrick French . 1998. ISBN 0006550452. 
  10. ^ Archived cop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0-16.
  11. ^ Interview: Nandini Lal on Patrick French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0-22. Outlook Magazine. 10 March 2003.
  12. ^ Wintle, Justin. Book Review: 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 by Patrick French. The Independent. 200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13. ^ Iyer, Pico (19 October 2003), "Himalayan Descent", Los Angeles Time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3-09. .
  14. ^ The Lessons of the Mast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11-03.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 November 2008.
  15. ^ "The ten best books of 2008", The New York Times. 3 December 2008.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8-01-14..
  16.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s. Bookcritics.org.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7). 
  17. ^ BBC iPlayer – BBC Four. Bbc.co.uk.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3). 
  18. ^ Patrick French awarded literary prize. PanMacmillan.com.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7). 
  19. ^ INDIA: A PORTRAIT | The India Site | Dishing up Indian news and non aligned views | India: A Portrait by Patrick French. Theindiasite.com. 2013-05-19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7). 
  20. ^ Patrick French – CRASSH. www.crassh.cam.ac.uk. 2016-01-14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21. ^ Soutik Biswas. South Asia | Naipaul biographer refuses OBE. News.bbc.co.uk. 2003-10-06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22. ^ British writer and historian Patrick French dies of cancer at 56. The New Indian Express. 2023-03-16 [202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外部链接

编辑

弗伦奇曾在《The Filter Podcast》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