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戰 (1939年—1945年)

大西洋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一艘英國驅逐艦艦橋上的軍官正在站崗(1941年10月)
日期1939年9月3日—1945年5月7日
地点
大西洋全區海域
结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珀西·諾布爾英语Percy Noble (Royal Navy officer)
馬克斯.霍頓英语Max Horton
珀西·尼爾斯
李安納度·默瑞英语Leonard W. Murray

恩斯特·金恩

埃里希·雷德爾
卡爾·鄧尼茲
安傑洛·帕羅納英语Angelo Parona

羅莫洛·波拉奇尼英语Romolo Polacchini
兵力

英國皇家海軍

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

與其他同盟國海軍

德國海軍

  • 1,162艘潛艇
  • 約700艘袖珍潛艇
  • 少數的水面艦兵力

義大利皇家海軍

  • 32艘潛艇
伤亡与损失

175艘各式軍艦
3,500艘商船被擊沉
36,200名水手陣亡

36,000名商船隊水手


783艘潛艇被擊沉
47艘各式軍艦
27,000名—32,000名潛艦人員陣亡

500名水手陣亡

17艘潛艦被擊沉

大西洋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Atlantic,該詞出自於溫斯頓·邱吉爾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於大西洋盟軍德國海軍針對海上通航線的一連串攻防作戰,時間從二戰開始至德國投降為止、縱貫整場二戰歐洲戰場,為歷史上規模最大、連續性最長的海空戰鬥。

背景 编辑

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无限制潜艇战,各国试图限制或废除潜艇,但没有成功。伦敦海军条约则要求潜艇遵守水面舰船的规则,即攻击他人前必须(浮出水面)警告他。条约试图以此削弱潜艇潜在水下的优势。但是总的来说,伦敦海军条约并没有对潜艇有多少限制。[1]

希特勒早在1936年就提出過對海軍的態度:「我無法相信戰爭會維繫在幾艘船上。」

海軍總司令則計畫建立德軍現代化的水上及水下部隊,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U型潜艇

第一階段 编辑

正在沉沒的德軍裝甲艦“施佩伯爵号”

德国投入的破坏交通线兵力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由商船改装的武装袭击舰等水面作战舰只,以及潜艇航空兵。英国以海、空兵力进行保护交通线斗争,并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1940年6月德军侵占法国后,德國海軍和意大利皇家海軍潜艇从布雷斯特洛里昂等法国港口进入大西洋,在西经25°-30°以西海域进行袭击;其远程轰炸机从挪威机场起飞,袭扰爱尔兰以北的大西洋航线。英国建立北爱尔兰基地,并以纽芬兰西印度群岛的8个海空基地英语Naval air station交换美国50艘退役驱逐舰,加强反潜护航作战。随着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和“俾斯麥號”等大型水面舰只先后被击沉,标志着纳粹德国计划用大型水面舰只赢得大西洋之战的战略失败。

第二階段 编辑

自1941年6月起,德国水面舰只的破交战日益降至次要地位,潜艇开始成为破交战的主要手段,形成破交战第一个高潮。为对付德国的破交战,英国在美国加拿大支援下,对大西洋交通线进行全线护航。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勇敢號」航空母艦英语HMS Courageous (50)“光荣号”航空母舰英语HMS Glorious被击沉。

第三階段 编辑

美国参战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大西洋西岸北美至巴西沿海海域(包括加勒比海),将数个潜艇群(每群编有潜艇4-5艘)部署在纽芬兰新斯科舍纽约哈特勒斯角等地外海和加勒比海,袭击同盟国的商船队。美国加强护航制度,使德国潜艇的活动受到限制。德国为更有效地开展潜艇战,除部分潜艇留在加勒比海外,将大部分潜艇调往远离美海空基地的中大西洋。

第四階段 编辑

英国依托大西洋上的基地,组成7-8个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多艘战列舰、巡洋舰组成的搜索舰队;美国则组成多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在内的特遣舰队,分布在大西洋海域坚持开展保交战。1942年7月,英国和美国进一步加强护航制度,海军开始装备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英语Magnetic anomaly detector和新式声纳深水炸弹等武器装备,航空兵的巡逻范围扩大到北起格陵兰、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广阔海域。在这一战区所有海空基地800海里半径以内海域活动的盟军作战舰艇,均可得到远程反潜巡逻机的支援与配合。德国潜艇群则部署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甚至进入印度洋活动。破坏交通线与保护交通线斗争异常激烈。1943年初再次出现潜艇战高潮。为适应大西洋战场形势,盟军投入更多的护航航空母舰远程反潜巡逻机,给德国潜艇以更为沉重的打击,迫使德国于1943年5月将剩余潜艇撤离大西洋。

第五階段 编辑

德国为改变大西洋上的不利态势,加紧改装原有潜艇并研制新式潜艇和水中武器,并再次派遣潜艇群进入大西洋及印度洋。随着整个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和美国强大军工生产能力转入战时轨道,英美已能够抽调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战,加强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体制,1944年,美国的航空母舰已发展到125艘,英国也达到40艘。盟军舰载和岸基反潜飞机迫使德国潜艇难以经比斯开湾航道进入大西洋。使猖獗一时的德国潜艇蒙受巨大损失。大西洋的制海制空权已基本为盟军所掌握。盟军对德国工业尤其是潜艇造船廠的轰炸,使德国的战争潜力受到严重破坏,损失的潜艇难以得到补充。最后,大西洋之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統計 编辑

1945年,德国潜艇在波特茅斯海军船坞投降

在大西洋海战中,英美参战兵力计有:战斗舰艇约3000艘,飞机800余架。在大西洋海战中,盟国及中立国共损失商船2100万吨,平均每月损失37.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约1600万吨,占总损失吨位的76%。德国共投入潜艇1160艘,被击沉780艘,占投入潜艇总数的67.2%。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腳註 编辑

  1. ^ Holwitt, Joel I. Execute Against Japan (Ph.D.论文). Ohio State University: 5–6. 2005. 

其他 编辑

  • 圖解第三帝國,克里斯畢曉普、戴維喬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