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嶺(英語:Yuen Leng,又稱圓嶺、園嶺)是位於香港九龍鑽石山的一個地方,位於大磡鑽石山斧山之間。過去是一片廣大木屋區,可細分為上元嶺下元嶺

下元嶺南蓮園池

歷史 编辑

戰前時期 编辑

元嶺原是一座位於鑽石山南麓的小山崗,即現今啟翔苑一帶。山崗高約54英呎,日治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被移平。位於山崗四周建有多個早在19世紀已存在的村落,北有大磡村、西南有瓦窰頭、東面有上元嶺、下元嶺兩村。香港九約竹枝詞中載有「愛吃沙梨圓嶺進,蒲崗荔枝實婆娑」。

元嶺是雜姓鄉村,上下元嶺兩村原位於現今龍翔道和觀塘繞道交界,兩村相距不遠,各有至少兩排石屋。上元嶺以劉姓為主,村後在戰前原有一片風水林,下元嶺以凌姓佔大多數,亦有廖氏、賴氏。村內建有凌氏宗祠,凌氏十七世祖凌錦華最晚於清道光年間南遷到九龍城,他的長子凌運盛後來到下元嶺開村,另外兩名兒子則遷到鶴佬村。廖氏原為沙地園原居民,日治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移居下元嶺。[1][2]

1934年,葦庵法師覺一法師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在鑽石山南麓購得華人狀師陳七的別墅,改建成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志蓮淨苑前身),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1957年開辦非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

1947年,大觀公司購入九龍鑽石山的於1930年代初落成的梁仁甫別墅,改建成大觀片場,位置即今大老山隧道九龍出口一帶[3]。商人盧介石及吳文山等出資於元嶺興建的華清池,於1948年落成。泳池由「中國健身會」營運,是當時少數由私人經營的公眾游泳池。

戰後和木屋區時期 编辑

戰後時期,數以10萬計的難民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香港政府一時間無能力安置此批難民,故此容許他們搭建寮屋居住。部分難民在附近搭建寮屋暫時棲身,難民不斷湧到,上下元嶺兩村之間形成密密麻麻的寮屋區,原居民組織「元嶺鄉公所」,木屋居民組織「九龍元嶺(鑽石山)街坊福利會」共謀福利。下元嶺村口位於彩虹道,木屋區在聯誼路兩邊伸展出去。聯誼路和大觀路交界是元嶺鄉的中心,設有街市,經大觀路向北走便上上元嶺木屋區。

1957年,因殖民地政府低價收地建徙置屋,元嶺鄉聯合九龍十三鄉各鄉奮起抗議,當時驚動中英兩國政府,最後以殖民地政府讓步解決。[4]1960年代末政府興建龍翔道,將元嶺鄉一分為二,居民只能靠一條行人天橋來往上下元嶺。1972年4月,因應龍翔道擴建,部分元嶺寮屋區需要清拆,受影響居民則遷入藍田邨第15座,其中包括藝人劉德華一家[5]

1988年5月,香港政府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志蓮淨苑及周邊的木屋區,政府的市區重整計劃及熱心人士的支持,造就了志蓮淨苑的重建計劃;至於受影響的居民,則分別遷往將軍澳翠林邨、沙田廣源邨及青衣長發邨。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

1995-96年,上元嶺木屋區的餘下部份和整個下元嶺木屋區全部清拆,建成斧山公園宏景花園佛教志蓮中學新校舍及南蓮園池

知名居民 编辑

住宅 编辑

教育 编辑

社區設施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九龍十三鄉委員會銀禧紀念特刊1957-1982. 九龍十三鄉委員會. 1982. 
  2. ^ 郭漢揚. 元嶺傳奇:鑽石山寮屋區起居注. 香港中和. 2021. 
  3. ^ https://www.hkmapservice.gov.hk/OneStopSystem/map-search/getPreviewFile?itemId=153060&sheetNo=
  4. ^ 坦言集:忘了殖民地以前的本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1-05-19 [2014-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6). 
  5. ^ 「空中論壇」昨夕討論 擴建龍翔道貫通葵涌觀塘 受遷拆居民獲遷新區滿意 元嶺村及新蒲崗千七百人大都遷藍田新區. 華僑日報. 197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