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年表

按年份列出的历史事件

中國歷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传疑时代 编辑

夏朝 编辑

商周 编辑

商朝 编辑

西周 编辑

東周(春秋) 编辑

東周(戰國) 编辑

秦漢 编辑

秦朝 编辑

楚汉争霸(西楚) 编辑

西汉 编辑

新朝 编辑

东汉 编辑

魏晉南北朝 编辑

三國 编辑

西晉 编辑

東晉/十六國 编辑

  • 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
  • 318年,司馬睿即帝位,為晉元帝
  • 319年,漢帝劉曜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同年石勒稱趙王,史稱「後趙」。
  • 320年,涼州牧張茂建年號永元,已成為實質獨立政權。
  • 321年,晉元帝派戴淵為征西將軍,以監督祖逖。同年祖逖激憤患病而亡。
  • 322年,王敦起兵攻陷建康,史稱「王敦之亂」。同年石勒南進,再佔黃河以南之地。
  • 329年,後趙滅前趙。
  • 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
  • 338年,成帝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同年代王拓跋什翼犍自立,國號「」。
  • 342年,前燕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建都龍城。
  • 345年,涼州張駿稱涼王,都姑臧,國號「涼」,史稱「前涼」。
  • 346年,東晉桓溫討伐成漢。
  • 347年,東晉桓溫滅成漢。
  • 350年,氐族人苻洪佔據關中,稱三秦王,不久為後趙毒殺。同年冉閔奪後趙政權稱帝,國號「魏」,建都鄴,史稱「冉魏」。
  • 351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 352年,前燕殺冉閔,攻破鄴都,冉魏亡。
  • 354年,東晉桓溫北伐前秦,苻健採用堅壁清野戰術,打敗晉軍,桓溫缺糧撤退。
  • 356年,東晉桓溫擊潰河南姚襄,收復洛陽,修謁皇陵。
  • 369年,東晉桓溫討伐前燕,初勝,後為燕將慕容垂敗於枋頭
  • 370年,前秦擒慕容暐,滅前燕。
  • 371年,前秦滅前仇池。
  • 373年,前秦攻取東晉梁、益二州,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
  • 376年,前秦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進兵滅代,統一北方。
  • 383年,前秦將領呂光討平西域。同年前秦出兵伐晉,大敗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
  • 384年,前秦原前燕降將慕容垂自稱「燕王」,廢除前秦年號,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自稱濟北王,建立西燕;苻堅派子苻叡及羌人將領姚萇出兵討伐西燕,大敗。姚萇逃到渭北,建立後秦
  • 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同年呂光稱大將軍、涼州牧。後燕、後秦、西燕皆先後稱帝。
  • 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後改稱天王,史稱「後涼」。
  • 394年,後燕滅西燕。
  • 395年,後燕伐北魏,大敗於參合陂
  • 399年,拓跋珪稱帝,為魏道武帝。同年後秦乘東晉內亂,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
  • 403年,東晉桓玄篡位稱帝,建國桓楚
  • 404年,劉裕舉兵討伐桓玄,桓玄敗走蜀地,途中被殺。
  • 405年,劉裕肅清桓氏勢力,迎晉安帝復位,掌控朝廷。
  • 407年,漢人馮跋滅後燕,擁立高雲為天王,建都龍城,國號仍用「燕」,史稱「北燕」。同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建立大夏政權。
  • 409年,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
  • 417年,東晉破長安,姚泓降,後秦亡。
  • 417年,大夏取長安,稱帝。
  •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宋」,史稱「劉宋」或「水宋」。東晉亡,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 编辑

隋唐五代 编辑

隋朝 编辑

唐朝 编辑

五代十国/契丹(遼) 编辑

  • 916年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定國號為「契丹」。
  • 917年,南海王劉龑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
  • 918年,大越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契丹定都臨潢府(巴林左旗)。
  • 920年:创契丹大字。
  • 923年李存勗太原稱帝,建國號「唐」,史稱「後唐」莊宗。同年唐軍攻入汴州,後梁亡。
  • 924年,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成立割據政權,以荊州為首府,史稱「南平」或「荊南」。
  • 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
  • 925年,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
  • 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
  • 932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
  •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
  • 936年,契丹與石敬瑭聯軍攻入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移都開封。
  • 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予契丹。
  • 946年,契丹派張彥澤率兵入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亡。契丹改國號為「大遼」。
  • 947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
  • 950年郭威誅隱帝,建都汴,改國號「周」,史稱「後周」。後漢亡。
  • 951年南唐將領邊鎬率軍攻,佔領長沙,楚滅亡。馬殷舊將劉言起兵擊敗南唐軍,繼續據有楚地。
  • 952年王進逵殺劉言,控制楚地。
  • 955年,部將潘叔嗣殺王進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進軍朗州殺潘叔嗣,被後周任命為武平節度使,控制楚地。後周攻佔後蜀之秦、階、成、鳳四州。
  • 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謊報兵情,借口領兵到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帝位,建國號「」。

宋遼金夏 编辑

北宋/遼/西夏 编辑

南宋/金/西夏 编辑

元明清 编辑

元朝 编辑

明朝 编辑

清朝 编辑

 
大清黃龍旗(1889-1912)

當代中國 编辑

 
中华民国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五星红旗

参见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現《春秋》多指春秋魯國史書《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多稱《春秋》或《左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始載於魯隱公元年。
  2. ^ 《資治通鑑》是由宋代司馬光著成的編年史,記載自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
  3. ^ 據史家考證,《史記》對魏惠王在位年份的記載有誤,其元年應爲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而非周烈王六年(前370年)。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二》,「魏惠王伐趙,圍邯鄲」發生於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魏惠王十六年),「齊威王使田忌救趙」及「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則發生於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惠王十七年),即《史記》此處所載年份均應向前推早一年,方爲正確。
  4. ^ 有史家認爲,漢武帝並非甫即位便始用年號。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狩獵時捕獲白麟,被視爲吉兆,爲了紀念,遂定年號「元狩」,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古籍
  1. ^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第二》:帝舜薦禹於天,爲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2. ^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第二》: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3. ^ 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4. ^ 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5. ^ 佚名《竹書紀年·卷上》:帝杼,……八年征于東海及三夀,得一狐九尾。
  6. ^ 佚名《竹書紀年·卷上》:帝不降,元年己亥帝即位,六年伐九苑。
  7. ^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第二》: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8.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9.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10.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11.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12. ^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13.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14.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
  15. ^ 佚名《竹書紀年·周紀》:﹝周懿王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於鄭。
  16.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17. ^ 佚名《竹書紀年·卷下》:十二年,玉亡奔彘,國人圍王宫,執召穆公之子殺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號曰「共和」。
  18.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19.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幽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20.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
  21. ^ 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魯隱公元年﹞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于鄢。」
  22. ^ 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魯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23. ^ 左丘明《左傳·桓公五年》:﹝魯桓公五年﹞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鬬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
  24. ^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第十》:﹝楚武王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爲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25.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桓公元年﹞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26. ^ 公羊高《春秋公羊傳·僖公》:﹝魯僖公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師在召陵也。師在召陵,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帖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其言來何?與桓為主也。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於此焉?與桓公為主,序績也。
  27. ^ 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魯僖公二十八年﹞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28.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穆公三十三年﹞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绖,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29.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30. ^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魯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31. ^ 左丘《左傳·成公十二年》:﹝魯成公十二年春﹞宋華元克合晉楚之成.
  32. ^ 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七年﹞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33.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闔廬九年﹞呉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二子對曰……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呉,夾水陳。呉王闔廬弟夫槩欲戰,闔廬弗許。夫槩曰……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於是呉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楚昭王亡出郢,奔鄖……而呉兵遂入郢。
  34. ^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魯定公十四年﹞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
  35.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闔廬十九年﹞夏,呉伐越,越王句踐迎撃之槜李……呉師觀之,越因伐呉,敗之姑蘇,傷呉王闔廬指,軍卻七裏。呉王病傷而死。
  36.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夫差二年﹞呉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
  37. ^ 司馬遷《史記·呉太伯世家第一》:﹝呉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呉。越王句踐欲遷呉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呉王曰……遂自剄死。
  38. ^ 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句踐已平呉,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39. ^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襄子二十三年﹞三國攻晉陽,歳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40. ^ 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第九》:﹝晉哀公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餘皆入三晉。
  41.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臨晉元裏。
  42.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撃守之,趙倉唐傅之。
  43.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鄭而還,筑雒陰、合陽。
  44. ^ 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45.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
  46.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康公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
  47.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
  48.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裏,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魏惠王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49. ^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肅侯四年﹞(應爲六年)朝天子。
  50.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二十年﹞(應爲十八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51.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惠王三十年﹞(應爲二十七年)魏伐趙,趙告急齊。
  52. ^ 佚名《竹書紀年·魏紀》:﹝周顯王二十六年﹞穰疪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53.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惠王三十年﹞(應爲二十八年)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撃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爲上將軍……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54.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擊魏……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55.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惠文王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56. ^ 司馬遷《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燕王子之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孟軻謂齊王曰……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
  57. ^ 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三》:﹝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58.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59. ^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四卷》:﹝周赧王二十九年﹞齊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於溫。
  60. ^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趙惠文王十五年﹞趙與韓、魏、秦共撃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臨菑。
  61. ^ 劉向《戰國策·卷十三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
  62. ^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四卷》:﹝周赧王三十五年﹞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63.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襄王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
  64. ^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第十》:﹝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
  65. ^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
  66. ^ 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
  67. ^ 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范睢乃上書曰……於是秦昭王大說,乃謝王稽,使以傳車召范睢……因進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68. ^ 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因使人報趙……﹝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使廉頗將。
  69.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70. ^ 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圍邯鄲,信陵君無忌矯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趙得全。
  71. ^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爲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72. ^ 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春申君為楚相四年……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73. ^ 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第十七》:﹝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74. ^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犇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
  75.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五》:﹝秦昭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76.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77. ^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第十》:﹝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
  78.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79.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
  80.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81.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82.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83.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84.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六年﹞秦王初并天下……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85.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
  86. ^ 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二》:﹝始皇帝三十三年﹞始皇乃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始皇帝三十四年﹞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
  87.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三年﹞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制曰:「可。」
  88.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五年﹞侯生盧生相與謀曰……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89.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90.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七年﹞趙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
  91. ^ 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二》:﹝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於蘄。是時,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將尉,召令徒屬曰……眾皆從之。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拔之。收而攻蘄,蘄下……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號「張楚」。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
  92. ^ 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三》:﹝秦二世二年﹞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自殺,獨李斯就獄。二世以屬趙高治之,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治斯,榜掠千餘,不勝痛,自誣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欲上書自陳,幸二世寤而赦之。乃從獄中上書曰……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榜之。後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更言。辭服,奏當上。二世喜曰:「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及二世所使案三川守由者至,則楚兵已擊殺之。使者來,會職責相下吏,高皆妄為反辭以相傅會,遂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皆決焉。
  93.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94.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遂西入咸陽。
  95.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王使人致命懷王……乃尊懷王為義帝。
  96.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97.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故立沛公為漢王。
  98.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元年﹞夏四月……韓信為治粟都尉,亦亡去,蕭何追還之,因薦於漢王……於是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漢王大說,遂聽信策,部署諸將……﹝漢王元年﹞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99.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漢王二年﹞四月,漢皆已入彭城……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100.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四年﹞春二月……立韓信為齊王。
  101.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五年﹞十二月,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102. ^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七》:﹝漢王五年﹞於是項王乃上馬騎……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乃自刎而死。
  103. ^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第八》:﹝漢王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104. ^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纪第八》:﹝漢王五年﹞正月……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
  105.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漢高帝七年﹞冬,十月……上復使劉敬往使匈奴,未還;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帝出圍,欲驅;太僕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漢亦罷兵歸。
  106.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漢王十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反……﹝漢王十一年﹞豨將侯敞將萬餘人游行……漢將軍郭蒙與齊將擊,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馬邑,馬邑不下,攻殘之。豨將趙利守東垣,高祖攻之不下。卒罵,上怒。城降,卒罵者斬之。
  107.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漢王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布反。﹝漢王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軍于會缶,布走,令別將追之……漢別將擊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斬布番陽。
  108.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漢王十一年﹞春正月,淮陰侯韓信謀反長安,夷三族……三月,梁王彭越謀反,夷三族。
  109. ^ 班固《漢書·景帝紀第五》:﹝漢景帝三年﹞春正月,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反……遣太尉亞夫、大將軍竇嬰將兵擊之。
  110. ^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然武帝非初登極即建年號也。據史記封禪書:武帝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徵文學之士。明年,至雍郊,見五畤。以後則但云:其後、其後,而不著某年。下又云:「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見,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是帝至元狩始建年號。從前之建元、元光等號,乃元狩後重制嘉號,追紀其歲年也。不然,則武帝六年,即應云建元六年,其下所云明年又明年,皆可書元光幾年、元朔幾年,豈不簡易明白?而乃云明年後年耶!
  111.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112.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九》:﹝漢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廣川董仲舒對曰……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
  113. ^ 班固《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114. ^ 班固《漢書·張騫李廣利傳》: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115. ^ 班固《漢書·張騫李廣利傳》:留騫十餘歲……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116.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餘人。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數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117.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118.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四年﹞初算緡錢。﹝漢武帝元鼎三年﹞十一月,令民告緡者以其半與之。
  119. ^ 班固《漢書·張湯傳》: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並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
  120.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
  121. ^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一:自天漢二年至征和二年,又閲八年。統計遷作史記,前後共十八年。
  122. ^ 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漢武帝征和元年﹞冬十一月……巫蠱起。﹝漢武帝征和二年﹞春正月,丞相賀下獄死……秋七月,桉道侯韓說、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宮。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殺。初置城門屯兵。更節加黃旄。御史大夫暴勝之、司直田仁坐失縱,勝之自殺,仁要斬。八月辛亥,太子自殺于湖。
  123. ^ 班固《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上既悔遠征伐,而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奏言:「故輪台東捷枝、渠犁皆故國……」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由是不復出軍。
  124.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十八》:﹝漢宣帝神爵二年﹞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
  125. ^ 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126.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根因乞骸骨,薦莽自代,上遂擢為大司馬。是歲,綏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127.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於是羣臣奏言:「太后聖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太后詔曰:「可。」明年,改元曰居攝。居攝元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128.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
  129.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中》:始建國元年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130.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131.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王莽下天鳳四年﹞荊州饑饉,民眾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於是諸亡命者南陽馬武、穎川王常、成丹等,皆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山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又有南郡張霸、江夏羊牧等與王匡俱起,眾皆萬人。
  132.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下》:﹝王莽下天鳳五年﹞是歲,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饑饉相聚,起於琅邪,轉鈔掠,眾皆萬數。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
  133. ^ 班固《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134. ^ 范曄《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王莽地皇四年﹞正月,破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斬之,號聖公為更始將軍。眾雖多而無所統一,諸將遂共議立更始為天子。二月辛巳……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於是大赦天下,建元曰更始元年……八月……更始遣定國上公王匡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值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是時海內豪桀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遍於天下。
  135. ^ 范曄《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玄漢更始三年﹞九月……更始遣劉恭請降,赤眉使其將謝祿往受之……三輔苦赤眉暴虐,皆憐更始,而張卬等以為慮……於是祿使從兵與更始共牧馬於郊下,因令縊殺之。劉恭夜往收臧其屍。
  136.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會儒生強華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請。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
  137. ^ 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漢光武帝建元十一年﹞冬十月壬午……馬成平武都,因隴西太守馬援擊破先零羗,徙致天水、隴西、扶風。
  138.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五》:﹝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二月……盧芳攻雲中,久不下。其將隨昱留守九原,欲脅芳來降;芳知之,與十餘騎亡入匈奴,其眾盡歸隨昱,昱乃詣闕降。
  139. ^ 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春正月……伏波將軍馬援破交阯,斬徵側等。
  140.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漢明帝永平十七年﹞班超從間道至疏勒。
  141.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崑崙塞,擊西域。
  142. ^ 范曄《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漢和帝永元元年﹞夏六月,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南單于出滿夷谷,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竇憲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143.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漢和帝永元四年﹞竇氏父子兄弟並為卿、校,充滿朝廷……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眾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為亂,忍而未發……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帝策勳班賞,眾每辭多受少,帝由是賢之,常與之議論政事,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144. ^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漢和帝永元九年﹞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臨大海,欲度,船人謂英曰……英乃止。
  145. ^ 范曄《後漢書·孝桓帝紀第七》:﹝漢桓帝延熹九年﹞司隸校尉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並坐下獄,書名王府。
  146. ^ 范曄《後漢書·孝靈帝紀第八》:﹝漢靈帝建靈元年﹞九月辛亥,中常侍曹節矯詔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皆夷其族……司徒胡廣為太傅,隸尚書事……﹝漢靈帝建靈二年﹞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覽諷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㝢、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皆為鉤黨,下獄,死者百餘人,妻子徙邊,諸附從者錮及五屬。制詔州郡大舉鉤黨,於是天下豪桀及儒學行義者,一切結為黨人。
引用今籍
  1. ^ 易白沙《孔子平議》:閉戶時代之董仲舒,用強權手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引用網站

外部連結 编辑

  1. ^ 政府公布8月14日第567號 (PDF). 中華民國國務院.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 
  2.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公报. 新华网.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4. ^ 彭耀祖/整理報導, 韓瑩. 2952全票通過 習近平連做3任中國國家主席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2023-03-11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5. ^ 人民的重托 庄严的承诺——记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并进行宪法宣誓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6. ^ 習近平獲2952票連任國家主席 「2952」被禁、僅准「民心所向」. Yahoo奇摩新聞.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臺灣)).